杜一生带您了解基底细胞癌哪类人群最
基底细胞癌发生转移率低,比较偏向于良性,故又称基底细胞上皮瘤。基于它有较大的破坏性,又称侵蚀性溃疡。
本病为来自基底细胞的恶性肿瘤,它与日光照晒有密切关系,所以它好发于日光照晒的头、面、颈部或手背等处。基底细胞癌,发于头、面、颈部。现在普遍认为它是来自表皮多潜能细胞的肿瘤,用单克隆抗体证实基底细胞癌来自表皮细胞。
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好发于头、面、颈及手背等处,尤其是于面部较突出的部位。开始是一个皮肤色到暗褐色浸润的小结节,较典型者为蜡样、半透明状结节,有高起卷曲的边缘。中央开始破溃,结黑色坏死性痂,中心坏死向深部组织扩展蔓延,呈大片状侵蚀性坏死,可以深达软组织和骨组织,此乃侵蚀性溃疡。基底细胞癌的基底及边缘常有黑色色素沉着,本病呈慢性进行性发展。根据组织病理和临床症状可分为:结节型、表浅型、囊肿型、腺样型、色素型、硬斑型、异形型、纤维上皮瘤和痣样基底细胞上皮瘤型。
本病为侵蚀性溃疡,有卷曲状珍珠色边缘,基底部呈黑色,慢性病程,确诊要依靠病理。组织病理学见表皮内基底细胞呈融浆状团块,边缘呈栅栏状排列,可有角质囊肿,诊断不难,本病应与色素痣、脂溢性角化症、角化棘皮瘤、鳞状细胞癌与黑素瘤相鉴别。
基底细胞癌的治疗方法甚多,最重要的是结合患者的情况来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1.外科手术切除对损害在凹凸不平的特殊部位或侵蚀性溃疡很深,不宜作其它治疗时,可作外科手术切除和植皮治疗。
2.X线照射基底细胞癌对放射线比较敏感,而且无痛苦,患者乐意接受,最适于高龄老年人。
3.电烧术对于早期较小的基底细胞癌,可作电烧术予以彻底烧除,但愈后会留疤痕。
4.锐匙刮除术
5.液氮冷冻液氮达-℃有极好的破坏作用,对小面积的基底细胞癌可作液氮冷冻治疗。对于大面积的基底细胞癌也能作冷冻治疗,但愈合时间较长。
6.激光治疗二氧化碳激光治疗基底细胞癌可取得极佳疗效。它愈合快速,术后痛苦较轻,而且不碍美容。
7.外用细胞毒药物治疗常用于治疗基底细胞癌的细胞毒药物有5%氟尿嘧啶,它可以将基底细胞癌完全破坏,但用药甚为痛苦,而且必定会发生红肿等刺激反应,不受患者欢迎。
8.化学外科本方法是连续地切除皮肤的癌组织,用化学固定在显微镜下检查每个切下的标本,直到切除干净、找不到癌细胞为止,这种治疗方法的治愈率极高,可高达97%,复发率甚低,只有1%。但是太费人力物力,而且价格昂贵。
Millers在J.A.A/d.(美国皮肤病学会杂志)的医学继续教育栏目内对基底细胞癌作了两次讲座,对最近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了介绍。
1.维A酸类虽然有副作用和需要长时间的治疗,限制了它的应用,但多发性基底细胞癌患者用维A酸类治疗是有希望的,Cristofolloni等用逐渐减量的口服芳香维A酸治疗包括有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在内的基底细胞癌例,完全缓解率达83%,但常在停止治疗3个月后开始复发。Hodak采用相类似的口服芳香维A酸的治疗方法取得了类似的疗效。Sankowaki等外用异维A酸治疗50例面部基底细胞癌,他们发现能使组织学部分缓解,偶尔可使肿瘤完全缓解。Peck治疗了1例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的患者,他有服用砷剂史,给予口服改变剂量的异维A酸长达7年,发现停用治疗数周或数月后即开始复发。Kraemer等用大剂量口服异维A酸治疗5例着色干皮病达2年,肿瘤发生明显减少,当停止治疗后损害消退。Peck等对12例多发性基底细胞癌用大剂量口服异维A酸治疗8个月,发现癌的临床和组织学完全缓解的有80%。Goldberg等注意到当用大剂量异维A酸来治疗双胞胎痣样基底细胞癌综合征时会提高疗效。
2.免疫疗法近来有许多报告用α-2a干扰素作局部注射免疫疗法治疗基底细胞癌,注射方法常用的是病损内注射,每周3次,共3周,总治疗量范围在8.1~万IU,结果不一致,Greenway等观察8例损害完全吸收。其它报告效果有好有坏,副反应为感冒样综合征,偶尔血清中类风湿性因子阳性。有一篇文章报告γ-干扰素使肿瘤明显的缓解,但在另一篇报告为无效。
3.光动力学治疗(Photodynamictherapy)光动力学治疗是全身用血卟啉衍生物或双血卟啉之后再用可调的染料激光(波长为nm)照射。它用来治疗基底细胞癌效果很好,肿瘤的部分和完全根治率分别为44%和82%,主要副作用为光敏感,局部应用Tetraphylporphinesulphonate之后再照射nm光用来治疗14例基底细胞癌,所有损害厚度在2mm以下,达到完全缓解,而且没有光过敏性副作用。
4.化学治疗局部外用氟尿嘧啶可以成功地治疗多发性表浅性基底细胞癌,而且还可以预防继续发生。全身性化疗药物用于治疗大的和侵袭性非转移性基底细胞癌。用顺铂和阿霉素合并或不合并放射性治疗多数是有效的。采用博莱霉素治疗也有不同的疗效。
5.Grob报告用α-2a干扰素治疗大面积基底细胞癌,观察7例肿瘤小于2cm者注射1.5×IU,2~12cm注射3×IU、大于12cm者注射6×IU,结果治疗6~11周后全部病例均获治愈,经过3~8个月随访未见复发。本疗法的优点是耐受良好,治疗效果好,其美容效果优于手术及放疗,其缺点是治疗时间长,价格昂贵。
在青少年时就应注意防止过度的日光曝晒,老年人更应保护好皮肤,防止过强的日光照射。对各种慢性皮肤病应积极治疗,防止发生癌变。
基底细胞癌(basalcellcarcinoma,BCC)是最常见的皮肤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渐增高,美国每年有逾百万新发BCC病例。众多环境及个人风险因素均可能影响BCC患者预后,为此,来自土耳其的Stein博士等人进行了一项大规模的相关回顾性研究,刊文于近期的ClinicsinDermatology。
研究思路为了评估分析基底细胞癌相关的众多环境及个人风险因素,Stein博士带领团队发起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
研究纳入例BCC患者,患者均为18岁及以上人群,曾于年1月至年12月就诊于土耳其伊斯医院(IstanbulTrainingandResearchHospital)皮肤科诊所,均经组织病理确诊。
研究统计了患者基本人口学特征,如年龄、性别、确诊时年龄。
此外还有多项其他相关信息,如Fitzpatrick皮肤类型(1~7型)、长期日光暴露(每周至少在10:00~16:00暴露6小时以上的周数)、职业类型(户外为主、户外/室内、室内为主)、免疫抑制剂使用与否、是否合并日光性角化病及既往BCC病史等。
另外记录患者BCC肿瘤情况,例如数目、部位、组织学亚型、是否有新发以及新发数目等。
BCC概况结果显示,7年间共计例患者诊断BCC,肿瘤总数为。确诊时平均年龄为66.0±12.3岁,61.2%为男性。平均随访时间为25.6±20.0月,最长随访时间为95月。
成功随访的位患者中,平均随访26月(范围为4-95月),13%患者出现新发BCC。
新发BCC中,33.5%发生于第1年,44.8%发生于第1~3年,20.4%发生于第3~5年,7.1%发生于5年以后。由此可见,新发BCC大多发生于5年以内。
BCC与既往史共例BCC患者可提供是否有BCC病史的信息。统计发现,共32例患者就诊时曾有BCC,比例达8.5%。
所有例患者中,例为单发BCC,其中6.1%有BCC病史;63例为多发BCC,20.6%有BCC病史,后者比例显著高于前者。
与无BCC病史患者相比,有BCC病史的患者出现新发BCC的风险会增加8倍,出现新的多发BCC风险会增加3.5倍。
BCC与日光暴露另外,研究显示,有处肿物有组织病理学亚型,最常见为结节型BCC,占61%。
有趣的是,室内工作者(日晒更少)最常见病理亚型为浅表性BCC。与此同时,浅表性BCC患者对日光敏感性更低,且与紫外线暴露的关联不如其他类型强。
亚组分析显示,31.9%的浅表性BCC患者有免疫抑制剂用药史。这提示免疫抑制可能是此亚型BCC更为重要的因素。
那些确诊时为多发性BCC的患者,后期出现新发BCC的风险是单发BCC患者的2.7倍。多发性BCC更易发生于年老和男性患者。
使得多发BCC发生风险增高的因素有BCC阳性病史、1或2型Fitzpatrick皮肤分型、长期日光暴露(累及日光暴露逾周,以及存在日光性角化症)。
据此认为,长期日光暴露可能增加罹患多发BCC的风险。
日光暴露与BCC的关联不止于此。统计发现,累积日光暴露逾周的患者比例,在单发BCC患者中为35.3%,在多发(4处或以上)BCC患者中为50%。
浅肤色和浅发色人群对日晒伤更敏感,更容易出现光化性角化病和日光性黑子等日光相关疾病,同时,此类人群也相对容易出现BCC。
杜一生打造全国最大的皮肤病学习平台!
四川省杜一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源于杜氏医学世家,其问题性皮肤修复疗法在经历几代改良后,将中西医完美结合。以安全、高效、无创无痛等特点享誉业界。四川省杜一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环球中心并在广州建立了GMP标准自有工厂公司依托专业医学背景,在本着为更多皮肤病患者及爱美人士解除疾苦的良好夙愿下成立杜一生修复疗法临床应用18年,为超过60万皮肤病患者及爱美人士解决疾苦和完成肌肤美丽蜕变!如果您要咨询加盟可拨打热线-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10553.html
- 上一篇文章: 腮腺及颌下腺肿块
- 下一篇文章: 黄家驷外科学第61章胰腺疾病小结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