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达叔后,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



最近香港演艺界频传噩耗,不少资深的老牌演员身体纷纷告急。自吴孟达去世之后,先后有数位戏骨传出患癌的消息,实在令人揪心不已。最新消息:月8日晚,TVB老戏骨廖启智因胃癌去世,享年66岁。其公司诚信娱乐发展有限公司于社交平台上发文称:“现在以万般不捨的心情通知大家,我们敬爱的廖启智先生(智叔)于二零二一年三月二十八日晚上八时三十二分,医院,安然在家人陪伴下离世,回归天父怀中。家人感谢医护人员数月以来的悉心照顾,以及广大市民及传媒的关心和祝福。家人虽有不捨,但仍怀著盼望,将来于天家再聚。明白各界对智叔的关心,不过恳请大家给予智叔一家空间,处理智叔的身后事。有关丧礼安排,会稍后通知大家。再次衷心感谢各界对智叔及其家人的关怀和爱护。”“只能老老实实做个演员”   虽然获奖颇丰,又被业内誉为“金牌配角”,但廖启智并不把自己当作明星。   10年前,有报道称,他曾在广州一个人搭公交车到剧组。被问及此事,廖启智对媒体说,“我觉得很平常的一件事。出了火车站,打不到车,就想着坐公交车也没问题。当时是晚上,公交车也不是太挤,我就坐了。”   他曾直言,自己“从来不是明星”,所擅长的只是演戏,“只能老老实实做个演员”。资料图:电影《证人》剧照 很多人对廖启智的名字不熟悉,但他的作品却多为经典,比如《刑事侦缉档案》、《无间道Ⅱ》、《杀破狼》、《证人》、《线人》、《反贪风暴》等,他曾多次提名香港金像奖最佳男配角,并两度获得这项荣誉。他曾与多位明星合作,包括周润发、黄家驹、刘德华等,在港片江湖,廖启智虽然鲜少演男主角,但一直被尊为前辈。说廖启智是金牌配角,绝对不是客套话,但凡看过廖启智作品的观众们都可以证明,这金牌中可一点水分都没有。年,廖启智的演艺生涯是从周润发版《上海滩》中的一个龙套开始的。直到年,张之亮执导的电影《笼民》,廖启智在影片中演了一个智障青年,凭借这部影片,8岁的廖启智获得了金像奖最佳男配。值得一提的是,这部电影的主演之一是黄家驹,这也是他的遗作。虽然小编没有看过这部电影,但是智叔在之后还诠释过类似的角色。在电影《线人》中,智叔饰演的是一个疯了的线人,从这个角色中完全能够看出他的演戏功力。不过小编印象最深的,是《杀破狼》中的陆冠华,《天山童姥》中的苏星河,《证人》中的新爷,以及《消失的子弹》中的黑心厂长。不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警察还是智障,智叔能够将每一个不同的角色活生生地呈现给观众。尽管廖启智看起来平平无奇,但是他却能够准确并深刻地理解人物,将所有的细节消化之后创造出极具个人风格的角色。在他的诠释之下,这些角色都变成了性格分明、存在感极高的人物。这样的演员,就算他在影片中只有一分钟的戏,也让人没办法忽略。胃癌是中国三大高发癌症之一胃癌,顾名思义是发生在胃部的癌症,最初癌细胞是来源于胃的黏膜上皮细胞,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腺癌。

早期胃癌术后的5年生存率可达90.9%~%,然而晚期胃癌仍然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即使积极采取综合治疗,其5年生存率仍然不足0%。

流行病学

年最新统计数据表明,全球范围内胃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五位,其死亡率居第三位。男性发病率是女性的倍以上。东亚地区是全球胃癌的“重灾区”,其中尤以我国发病率最高。年我国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表明,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和第三位,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胃癌AJCC/UICC第8版TNM分期

该分期标准是国际抗癌联盟和美国癌症联合会于年共同发布的胃癌TNM分期法,分期的依据是原发肿瘤浸润胃壁的深度(T)、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N)、远处转移情况(M),并根据TNM的不同组合可将胃癌分为Ⅰ、Ⅱ、Ⅲ、Ⅳ四种临床分期。TNM分期对胃癌治疗方案的制定有重要意义。

原发肿瘤(T)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T0:无原发肿瘤的证据。

Tis:原位癌,上皮内肿瘤,未侵及固有层,高度不典型增生。

T1:肿瘤侵犯固有层,黏膜肌层或黏膜下层。

T1a:肿瘤侵犯固有层或黏膜肌层。

T1b:肿瘤侵犯黏膜下层。

T:肿瘤侵犯固有肌层。

T:肿瘤穿透浆膜下结缔组织,而尚未侵犯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胃的邻近结构包括脾、横结肠、肝脏、膈肌、胰腺、腹壁、肾上腺、肾脏、小肠以及后腹膜。注意:经胃壁内扩展至十二指肠或食管的肿瘤不考虑为侵犯邻近结构,而是应用任何这些部位的最大浸润深度进行分期。)

T: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或邻近结构。

Ta:肿瘤侵犯浆膜(脏层腹膜)。

Tb:肿瘤侵犯邻近结构。

区域淋巴结(N)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N0: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1~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6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7个或7个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a:7~15个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Nb:16个或16个以上区域淋巴结有转移。

远处转移(M)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胃癌的临床分期

综合上面的综合评估,TNM三者之和数值越大,分期越晚,预后越差。

分期

原发肿瘤(T)

区域淋巴结(N)

远处转移(M)

0期

Tis

N0

M0

Ⅰ期

T1、T

N0

M0

ⅡA期

T1、T

N1、N、N

M0

ⅡB期

T、Ta

N0

M0

Ⅲ期

T、Ta

N1、N、N

M0

ⅣA期

Tb

任何N

M0

ⅣB期

任何T

任何N

M1

病因

胃癌的发生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其中最常见的病因包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癌前病变、遗传因素、环境和饮食因素等。

基本病因

已有的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病变,在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不健康饮食和不良环境等多种因素的作用下,逐渐向胃癌转变。

诱发因素感染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胃癌有共同的流行病学特点,目前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被认定为Ⅰ类致癌原。

环境和饮食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腌菜、腌制烟熏食品、霉变食品,以及过多摄入食盐,均可增加胃癌风险。此外,火山岩地带、高泥炭土壤、水土含硝酸盐过多、微量元素比例失调或化学污染可直接或间接增加胃癌风险。

遗传因素

10%的胃癌患者有遗传倾向,具有胃癌家族史者,胃癌发病率高于普通人群~倍。

症状

大部分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轻微不适,不容易引起重视。

进展期胃癌可出现上腹痛、体重下降等不适,晚期患者还会出现贫血、厌食、消瘦等症状。

病程的终末期,患者会表现为严重消瘦,如皮包骨头一样,称之为恶性质状态或恶病质。

典型症状前兆

一般无明显先兆,但存在癌前病变(如胃溃疡)的患者,可表现为癌前病变的症状,如烧心、消化不良,甚至上腹痛等。

早期症状

80%的早期胃癌患者无症状,部分可有饱胀不适、消化不良、上腹痛等轻微不适,常被认为普通胃炎而被忽视。

中期症状

中期患者最常见的症状就是上腹痛,部分患者还可以出现贫血、厌食、上腹部触及肿块等。胃癌的疼痛常无明显规律,与进食无关,主要位于左上腹,少部分可因伴有胃溃疡表现为进食痛。

晚期症状

晚期主要症状依然是上腹疼痛,不过疼痛程度加剧,并可出现呕血、黑便、恶病质等。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如果出血量较大可表现呕吐鲜血。大多数晚期患者会出现体重下降。

伴随症状

如果癌肿是长在胃的入口处(贲门),患者可伴有吞咽困难的症状。如果癌肿长在胃的出口位置(幽门)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症状。胃癌转移到肝脏,转移灶较大时可引起右上腹胀痛;如果癌症转移到腹膜,则表现腹水。

就医

大部分胃癌患者,就诊最常见的原因是上腹痛和体重下降,但是此时胃癌很可能已经处于中晚期。早期胃癌患者常无症状,部分患者仅仅表现为原发病(癌前病变)的症状如饱胀不适、消化不良等,容易被忽视。

对于普通人群,若出现体重减轻、上腹痛、厌食、黑便、上腹部触及肿块等症状,更应尽快就医。就医后医生会评估患者情况,并根据患者消化系统症状,行胃镜检查,根据镜下结果可初步判断,若怀疑胃癌,胃镜下取活检可明确诊断。

就诊科室

消化内科、胃肠外科或普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

如早期仅出现消化道症状,应先至消化内科就医;如确诊为胃癌,需进行手术者,去普外科或胃肠外科就诊;如胃癌晚期不宜手术或手术后继续治疗,则转至肿瘤内科进行后续治疗。少部分需要放疗的患者,也可能就诊于放疗科。

相关检查胃镜检查和胃组织病理学活检

是目前最权威的诊断方法。胃镜检查前须禁食8~1小时、禁水小时,胃组织活检是胃癌诊断的“金标准”。

早期胃癌

肿瘤形态多样,可为小的息肉样隆起或凹陷;也可为平坦型。由于早期胃癌在胃镜下没有明显特征,且病灶小,易被忽略,需要内镜医生更仔细的观察。

进展期胃癌

此期胃癌多具有明显的特征,表现巨大肿块,肿块表面可凹凸不平,可有糜烂、有污秽苔,活检时易出血。也可呈现深大溃疡。

实验室检查早期胃癌三项

是一种无创、安全、经济的检查方法,包括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血清胃蛋白酶原Ⅱ(PGⅡ)、血清胃泌素17(G-17)检测,这是胃部腺体分泌的三种物质,主要反映胃部萎缩情况,有助于胃癌风险的分层管理,便于早期防治胃癌。

血清肿瘤标志物

癌胚抗原(CEA)、癌抗原CA19-9、CA7、CA15等,对胃癌的诊断及术后病情监测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如果胃癌发生了肝转移,甲胎蛋白(AFP)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升高。

血常规、大便常规

胃癌患者常可见贫血,若伴有黑便或粪便潜血试验阳性,则提示当前伴有活动性出血,需及时止血。

影像学检查X线钡餐检查

适用于群体胃癌的筛查,简单无创、经济实惠,但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有限。胃癌X线钡餐典型的表现是溃疡,或充盈缺损(肿块所致),但难以分别其良恶性。

超声胃镜

超声胃镜可显示肿瘤在胃壁内的浸润深度和向壁外浸润情况,是手术前判断T分期的首选方法;超声胃镜是使用带有超声探头的电子胃镜进入胃内部,可避免做体表超声受胃肠道内气体的影响,直接对病变区域进行超声探测。腹部、盆腔超声可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胃癌远处转移情况。

CT检查

是胃癌治疗前进行分期的基本手段,用于评价胃癌病变范围,判断局部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是手术前判断N、M分期的首选方法。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因其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腹部MRI是怀疑存在肝转移的推荐检查手段。

PET-CT检查

是怀疑胃癌全身转移时的检查手段。不仅可以观察有无可疑转移,同时还能分析异常肿块的良恶性,是目前最先进的影像学诊断方法,但价格较为昂贵,且未纳入医保。特别适用于怀疑胃癌转移但常规检查如CT、MRI缺乏有效证据时。

治疗

手术是胃癌患者获得根治的唯一可能方法,早期患者术后可获得根治。而进展期患者需要根据胃癌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期,采用以手术治疗为主,联合围手术期化疗、放疗、生物靶向治疗等手段的综合治疗,以达到延长患者生存期限,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急性期治疗

胃癌患者,如果出现出血或梗阻,可威胁生命,需要紧急就医。

一般治疗

营养支持治疗是胃癌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早期胃癌患者,无论是术前还是术后,接受专业的营养支持治疗,可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加快术后恢复。而晚期胃癌患者常因胃癌相关症状导致难以进食、不愿进食,并可能因呕吐等症状造成营养丢失,此时患者可借助胃管或肠内营养补充营养。

药物治疗

主要为对症治疗的药物,具体如下:

促进食欲、改善消化功能的药物,如甲地孕酮等;

抑制胃酸,保护胃黏膜的药物,如奥美拉唑、泮托拉唑等;

镇痛药物如盐酸羟考酮、吗啡等;

化疗期间预防恶心、呕吐的药物如胃复安、地塞米松等;

化疗期间保护各个脏器的药物,如磷酸肌酸钠注射液、异甘草酸镁注射液等。

内镜治疗

内镜治疗适用于早期的胃癌,并且具有严格的要求:病灶小于cm、病理组织分化良好且无溃疡的黏膜内癌。内镜下切除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费用低等优点。

胃癌的内镜下治疗方法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激光疗法等,其中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在国内外目前应用较广。

手术治疗

胃癌手术分为根治性手术与非根治性手术。根治性手术要求完整切除原发病灶,并清扫附近区域淋巴结,主要包括标准手术、改良手术和扩大手术;非根治性手术主要包括姑息及减瘤手术。

根治性手术标准手术

是以根治为目的,要求不仅要切除/以上的胃,还须进行区域淋巴结的清扫。

改良手术

主要适用于分期较早的肿瘤,其胃切除范围相对较小,仅仅进行必要的淋巴结清扫。

扩大手术

适用于分期较晚的胃癌,胃全部切除的同时,甚至联合周边组织或器官的切除,同时行区域淋巴结的清扫。

非根治性手术姑息手术

治疗的目的不是切除胃癌,而是解决因胃癌引起的并发症,比如胃癌出血,需进行止血手术;如胃癌引起肠梗阻,则进行胃肠道转流手术。

减瘤手术

主要适用于存在不可切除的肝转移或者腹膜转移等不可治愈因素,也没有出现并发症所进行的胃切除,临床意义尚有一定争议。

不管何种手术方式,术前须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术后鼓励患者尽早恢复经口进食。应用非甾体抗炎药、罗哌卡因以及阿片类药物等减少患者疼痛;使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受体阻断剂药物如奥美拉唑等预防应激性溃疡。

中医治疗

中医药治疗主要用于改善手术后并发症,减轻放、化疗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以用于胃癌常规治疗的辅助治疗。此外,胃癌患者出现厌食、乏力、腹胀等症状时,行正规的中药内服治疗及针灸等中医外治,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胃癌患者行中医治疗需严密检测肝肾功能,以免出现肝肾受损,影响到常规治疗的进行。

前沿治疗

免疫治疗(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是目前胃癌的最新治疗手段,该治疗能抑制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避功能,激活人体自身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监视功能,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细胞杀灭肿瘤,因此相对于放、化疗,副作用较小。

目前国内外多个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已经上市,如应用于PD-L1阳性胃腺癌治疗的帕博利珠单抗(keytruda)可应用于晚期胃腺癌治疗。

化疗化疗方案

化疗分为新辅助化疗、辅助化疗和姑息化疗。化疗副作用大,医生会根据适应证和禁忌证,并充分考虑患者的分期、年龄、体力、风险、药物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及患者自身意愿等因素使用化疗药物。化疗过程中要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135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