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岁女性乳腺浸润性癌伴子宫转移入院治疗
来源:临床肿瘤学杂志
作者:医院肿瘤内科孟知颖,王晓红
1临床资料
性别:女
年龄:42岁
患者因“右乳腺癌术后3年2个月,下腹部坠痛1年,加重1个月”于年10月29日入院。患者年8月医院,行肿物切除术,术中冰冻病理示乳腺癌,遂行右乳癌根治术。术中肉眼可见:肿物大小约3cm×3cm×1.5cm,乳头未见肿瘤侵犯,术后常规病理示:基底切缘阴性,浸润性导管癌80%,原位癌20%;组织学分化:Ⅱ级;淋巴结癌转移4/16。
免疫组化染色:ER(++)、PR(++)、HER-2(-)、p53(-)、Ki-67(20%+)。术后以AC序贯T方案化疗8个周期[表柔比星(A)75mg/m2+环磷酰胺(C)mg/m2,d1,21天为1周期,4个周期;序贯4个周期紫杉醇(T)mg/m2,d1,21天为1周期,并给予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患者定期复查,病情稳定。
近1年患者间断出现下腹坠胀,外院查彩超示:子宫内膜增厚,未予特殊治疗。年10月29日因腹痛加重就诊,彩超显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减低,左侧附件区囊肿。
2入院检查
妇科查体示:阴道畅,宫颈光滑,宫体增大如早孕90天,质硬,活动,有压痛。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子宫次全切+双附件切除术。术后肉眼所见。子宫壁间可见直径4cm肿物,灰粉色,质硬;另可见2个肿物,直径均为1cm,切面灰白色,质韧,内膜光滑;右附件区可见软组织,组织间粘连,切面灰粉色,质地中。宫壁:浸润性腺癌Ⅱ级,侵及浆膜层,累及颈管、内膜,可见脉管癌栓;子宫壁间多发性平滑肌瘤;内膜:增生期;(左)输卵管:慢性炎伴积液;双侧卵巢及右输卵管未见病变。
免疫组化染色:ER(-),PR(-),HER-2(-),p53(-),Ki-67(40%),E-cadherin(+),p(+),CK8/18(+),GCDFP-15(-),CK7(+),CK5/6(-),Vim(-),CK14(-)。
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染色最终诊断为乳腺浸润性癌伴子宫转移。
3讨论
乳腺癌发病率近年来逐渐上升,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早期发现并行系统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乳腺癌转移是影响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部分患者在癌症早期便发生了远处转移,癌细胞经淋巴循环进入静脉,也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从而发生远处转移。GCDFP-15是大汗腺上皮的特异性组织标记物,在汗腺组织、乳腺良性疾病化生的大汗腺上皮细胞中高度表达,在大汗腺癌中的表达高达75%,故对大汗腺癌的诊断起重要作用,有学者甚至将其作为大汗腺癌的分子标志之一。
p属于连环素家族成员,在正常细胞中与cadherin形成连环素,钙黏素复合体(CCC)复合体。p通过对位于细胞表面的cadherin的调节进而影响细胞的粘附与信号传导功能,在维持上皮细胞的完整结构和抑制肿瘤的侵袭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诸多研究均表明,p的异常表达与浸润性乳腺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等明显相关,提示p异常表达的患者肿瘤恶性程度高,预后差。
E-cadherin是一种上皮细胞间的粘附蛋白,在结构与功能上和p密切相关,其在正常乳腺组织、导管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中表达的阳性,被认为是肿瘤侵袭抑制因子。E-cadherin表达后的乳腺癌细胞自身粘附力、与基质的粘附力及与其他细胞的粘附力均增强。有研究报道,E-cadherin阳性的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自发凋亡率,而该现象的发生与细胞内p53和Bel-2的表达变化无相关性。张少华等研究认为E-cadherin表达缺失与乳腺癌更高的组织学分级、更多的淋巴结转移率有关。
本例患者盆腔彩超示:子宫增大,肌层回声不均匀减低,左侧附件区囊肿。需与子宫原发肿瘤鉴别,本例患者行子宫次全切+双附件切除术,术后子宫内病灶病理检查结果为:宫壁浸润性腺癌Ⅱ级,侵至浆膜层,累及颈管、内膜,可见脉管癌栓,结合病史及免疫组化支持乳腺浸润性癌转移。乳腺癌子宫转移常见的为浸润性小叶癌,浸润性导管癌更加少见。
转移癌很少发生在子宫,这可能是因子宫较小,远端血液在子宫内循环通过量小,以及子宫内含有较多纤维组织,均不利于传播恶性肿瘤。目前对乳腺癌合并子宫转移的诊断较为困难,因其常常较为隐匿,偶尔伴有内分泌症状,仅少部分患者表现出异常的阴道出血或盆腔包块。有学者认为,曾行乳腺癌切除术的患者,如果出现异常的阴道出血或盆腔包块,需警惕乳腺癌转移的可能。乳腺癌出现子宫转移的发生率极低,且预后大多较差,由于报道例数少,需进一步了解此类患者的预后并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
北京治白癜风最权威的医院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6693.html
- 上一篇文章: 秘方要做健康女人,这些毛病要知道
- 下一篇文章: 中国权威妇科专家陈海云女性生殖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