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病例读片男,52,粘液血便半
病例信息
性别:男
年龄:52
一般病史:因“粘液血便半年,下腹胀痛2月”入院。MR示盆腔中央直肠—乙状结肠区域较大不规则肿块,考虑恶性肿瘤,大肠癌可能性大。B超示肝、肾有小囊肿。其余检查(-)。术中见盆腔、后腹膜巨大肿物与直肠、膀胱、小肠等粘连,并广泛腹腔粘连,肿瘤已穿破直肠,行盆腔肿瘤切除,小肠部分切除送检。
网友分析:
chenzhenwei: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肝样腺癌。组化鉴别
赵医生:神经内分泌肿瘤,肝样分化
leanna:混合性腺神经内分泌癌
shenyinfang:腺癌伴类癌!
绿绣芙蓉:鉴别癌和腹膜后原发的生殖细胞肿瘤
特邀专家分析:
瘤组织呈片状、巢团状、腺管状或乳头状排列,浸润肠壁全层,以浆膜层为主形成巨大肿块,有明显出血坏死。成片状、巢团状或髓样排列区类似分化好的肝细胞癌,瘤细胞大小较一致,呈多边型,胞浆丰富嗜酸性,部分胞浆透明,细胞核圆形,可见嗜酸性核仁,核分裂像易见,部分区域细胞异型性明显,有瘤巨细胞。片状巢团状排列区与中等分化的腺管状、乳头状排列瘤组织间有移行,部分腺腔内有团片状瘤细胞类似卵黄囊瘤样结构。瘤细胞间可见少量散在红染玻璃样小球。肿瘤间质血管较丰富,脉管内见癌栓。
免疫组化:
CK(+),AFP(+),Hepatocyte(+),多克隆CEA(+),CK19(+),PAS酶消化及未消化见嗜酸小球。
单克隆CEA(-),CK7(-),CK20(-),Syn(-),CgA(-),CD56(-),CD34(-),CD(-),CD30(-),AB染色(-)。
复查临床检查:血清AFP40万IU
病理诊断:
(直肠)肝样腺癌(HepatoidAdenocarcinoma,HAC)
讨论:
年Ishikura等首次报道一例产生AFP的胃癌伴有肝细胞分化特点,称为肝样腺癌,它同时具有腺癌和肝细胞癌样区域,且后者在形态和功能上均同肝细胞癌一样,包括分泌胆汁。其后,陆续有发生在各器官肝样腺癌的报道,包括食管、十二指肠壶腹部、结肠、胆囊、卵巢、胰腺、肺、肾、膀胱及子宫、输卵管等处。其组织发生来源于内胚层和泌尿生殖器官的粘膜上皮,但肝样腺癌主要还是发生于胃,其余部位罕见。
经检索国内和英文文献,发生于大肠的肝样腺癌不到10例,发生于直肠仅有一例报道,有溃疡性结肠炎病史。
胃肠道肝样腺癌是以形态学特征为诊断依据,凡出现肝细胞癌样分化区的胃癌,不论是否产生AFP,均称为肝样腺癌。因为许多胃癌产生AFP可能表明肠化而非肝样分化。
肝样腺癌中的腺癌成分通常为分化较好或中等分化的管状、乳头状腺癌,肝样分化区域类似分化较好的肝细胞癌,可见PAS阳性的玻璃样小球、瘤细胞脂肪变性或分泌胆汁,免疫组化AFP、p-CEA、Hepatocyte、α1-AAT等阳性。
超微机构显示腺癌区及肝癌样区均有肠上皮型微绒毛分化的癌细胞,其组织来源于胃肠道上皮。肝样腺癌血管淋巴管浸润常见,故预后比一般腺癌要差。
本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均较典型,临床血清AFP超高(>40万IU)而无肝肿瘤性病变亦支持诊断。肿瘤腹腔内广泛粘连,浆膜面肿块显著出血坏死,明显的脉管浸润均提示预后不良。
鉴别诊断:
1.低分化神经内分泌癌:癌组织表达神经内分泌标记CD56,CgA,Syn
2.低分化腺癌:一般不表达AFP,Hepatocyte,而CK7,CK20会阳性
3.胃肠道间质瘤(上皮型):癌组织表达CD,CD34
4.生殖细胞肿瘤:卵黄囊瘤、胚胎性癌一般见于儿童或年青人,卵黄囊瘤AFP(+),CK(-);胚胎性癌CK,CD30(+),且二者不会Hepatocyte弥漫阳性
5.肝细胞癌转移:有原发性肝细胞癌病史
AFP
CK
CK
CK19
Hepatocyte
PAS
p-CEA
加入QQ群,与更多病理朋友同行: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6859.html
- 上一篇文章: 胆囊息肉的相关常识
- 下一篇文章: 文大夫信箱卵巢小囊肿不用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