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处理原则及其解读



医学影像服务中心简介

作为国内首家开通医学影像系列自动学习功能的平台,目前上线有数百例影像典型征象、数百例影像病例分析、影像解剖、影像系统讲座、国外精品讲座、影像医事以及三基考试、上岗证考试等内容,动动手指即可享受知识大餐,热爱学习的同行朋友们快来加入我们吧。

加入方式:内输入医学影像服务中心,或者点击上面蓝字,即可免费。

1.具备下列之一者,应该手术治疗

具有临床症状

年龄大于50岁

息肉长径大于1cm

临近的胆囊壁大于3mm

伴发胆囊结石

2.6-10mm的带蒂息肉和任何尺寸的宽基底病变。6月超声随诊1次,时间持续1年,如果大小无变化,改为每年复查1次。如果增大,但小于1cm,年度复查。复查过程中超高1cm,手术切除。

3.小于或等于5mm的息肉无需复查。

解读:

2组大宗病例证实。大于10mm的胆囊病变恶性可能性较大,应该推荐手术切除,这是无争议的。目前存在争议的是6-10mm病变。几位学者的研究证实,6-10mm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其恶性的可能性接近于0。但一组手术证实的超声病例,有7%为恶性。小于5mm的病变常为良性或小的结石。

另外,伴有硬化性胆管炎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无论直径,建议手术切除,其恶性的可能性为60%。

胆囊息肉分为

1假性肿瘤(假瘤):胆固醇息肉(最常见,占息肉样病变的60-70%)、局限型的胆囊腺肌病、炎性息肉。

2.良性肿瘤:腺瘤最常见

3.恶性肿瘤:腺癌最常见

胆固醇息肉无恶变可能,典型的为多发。超声呈现“球在墙壁征”。

胆囊腺瘤的长径可达2cm甚至更大,从影像上很难与癌区分。

胆囊癌常见于女性和老年人。95%以上伴发胆石症。瓷胆囊与胆囊癌关系尤为密切,发生胆囊癌的几率为11-33%,因此,即使无临床症状,也应进行预防性胆囊切除。其表现为2种形式:固有基层宽而连续性钙化,或者粘膜、粘膜下散在多发斑点状钙化。

研究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MRI检查表现为持续性强化者(不快速廓清),恶性的可能性大。

在欧美,胆囊转移瘤最常见的原发灶为恶性黑色素瘤(占60%以上),亚洲为胃癌。肾癌和肺癌也可以发生胆囊转移。

毫无疑问,超声示最适宜的影像学手段。

翻译:黄勇主任

RadioGraphics;35:–

投稿邮箱:yxfw

.







































北京看白癜风最好专科医院
深圳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0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