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有关系吗



胆囊癌总体预后不良,早期胆囊癌T1aN0M0(AJCC8.0)的病人单纯胆囊切除就能达到根治效果,5年生存率可达98%,而晚期胆囊癌效果极差。文献报道胆囊癌在明确诊断时80%有局部浸润或远处转移,30%病人于术中发现转移而终止切除。有症状胆囊癌病人中位生存期小于半年,整体5年存活率低于5%。

一胆囊癌与胆囊结石有关系吗?

胆囊癌患者几乎都合并有胆囊结石。早在19世纪末就认识到胆囊癌病人同时存在胆囊结石。20世纪30年代,Graham根据69-%胆囊癌病人有胆囊结石、4.5-14.0%胆石病人发生胆囊癌的现象,提出胆囊结石与胆囊癌相关,并建议对胆囊结石病人行胆囊切除术来预防胆囊癌。

目前研究认为胆囊结石是胆囊癌的发病因素。年全国胆囊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的例胆囊癌中,合并胆囊结石者占49.7%,胆囊结石病人发生胆囊癌的相对危险度为13.7。

胆囊结石病的家族史与胆囊癌具有相关性,进一步支持胆囊结石为胆囊癌的发病因素。有胆石病家族史的女性发生胆囊癌的危险性升高,明显高于有胆石病家族史的男性,这与女性发生胆石病危险性增加相一致。

胆囊结石的数量、性质与胆囊癌的相关性也支持胆囊结石对肿瘤的作用。资料显示,胆囊癌病人的胆石趋于多个,胆石体积较大且较重。胆囊癌病人胆石平均重量明显高于单纯胆囊结石病人。胆囊结石导致胆囊癌发病的过程可能是胆石刺激胆囊黏膜导致创伤,影响胆囊的机械收缩排空功能,反复的胆囊慢性炎症与长时间微生物感染(如伤寒杆菌),继而发生黏膜化生,经过不典型增生、原位癌的途径,最后发展为恶性病变,其中感染是重要的危险因素。

二哪些情况可能提示胆囊癌?

1.出现消化道症状。早期胆囊癌患者可能会出现一些消化道症状,如右上腹不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等。如果检查除了胆囊疾病以外没有其他消化道疾病,那就要引起警惕,是不是胆囊出了问题。

2.有右上腹疼痛的体征。如果出现右上腹疼痛,呈钝痛、胀痛或绞痛,伴恶心、呕吐,医院就医,查清病因,以免延误诊断。如果患者既往诊断胆囊疾病,右上腹疼痛由间断发作变成持续存在,药物治疗效果变差,那么就要警惕是否有胆囊癌发生的可能。

3.五十岁以上慢性胆囊炎或胆囊结石患者,如果原有症状加重或发作频繁,以及既往有胆囊炎、胆囊结石或胆囊息肉,近期有原因不明的乏力、消瘦伴消化道症状者,应该及时就医,全面检查。有数据显示,胆囊癌患者中,50岁以上的患者占2/3。

B超是目前筛查性早期诊断胆囊癌的首选方法。

对于那些容易罹患胆囊癌的高危人群应尽早行胆囊切除术。这些人群包括年龄在50岁以上尤其是女性患者,得胆囊癌的几率是正常人的10-20倍。病程超过5年的胆囊炎、胆石症病人;病程在10年以上、结石直径大于2厘米或胆囊颈部结石嵌顿;患有直径大于1厘米的胆囊腺瘤样息肉者;B超提示胆囊壁明显增厚、局限性增厚、不规则增厚或胆囊萎缩者;同时合并胆囊息肉、胆囊腺肌症等。

三为什么美国胆囊癌发病率下降,国内胆囊癌却高发了?

这与“保胆”观念有关。由于网络的发达,以及医患之间的不信任,国内许多病人得病后首先想到的是在网上搜索治疗方法,并轻信了那些出于利益关系而生的保胆药物或者保胆治疗。认为有功能的胆囊不需要切除,害怕切除后对消化功能有影响,这样一来胆囊的确保留下来了,但是炎症却没有得到根治,胆囊发生癌变的几率反而大大增加了。

目前已有证据表明,胆囊癌的发病与胆囊结石、胆道感染有关,伴随胆囊结石的炎症刺激会诱发胆囊癌。美国人没有“保胆”的概念,出现胆囊结石或者胆囊息肉后,严格按照治疗的指南,将胆囊切除,没有了胆囊就不会发生胆囊癌,所以他们的发病率下降了。

四胆囊为什么能切?为什么要切?

病人往往担心切除胆囊后对身体造成危害,甚至影响人的寿命。之所以可以切除胆囊是因为肝脏、胆道可以代偿胆囊的功能,弥补胆囊缺失的不足。胆囊切除并不会对人体造成损害,也不会影响人体寿命,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切除胆囊后会对身体产生严重损害。

那得了胆囊结石就一定要切除胆囊吗?对于年轻的、没有症状的静止性胆囊结石患者,可以选择暂时不切除,进一步观察,但是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患者特别是50岁以上的女性,多发性结石、结石较大的患者,以及胆囊增厚合并有糖尿病、心脏病、胆囊息肉基础疾病的患者,建议还是尽早切除胆囊。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是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胆囊切除不会影响寿命,但是如果胆囊不知不觉中癌变到了中晚期就会毁了我们的健康和生命。很多人认为切掉胆囊影响消化,殊不知,切掉一个坏掉的可能癌变的胆囊,消化功能和生活质量反而会变好。

关于我们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