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癌症不要做的太多



当肿瘤君来敲门

晓健康原创文章专题15

全文主要内容

15-1癌症故事三则

15-2致命的癌症

15-3为什么会得癌症

15-4治疗癌症的武器(上)传统的三板斧

15-5治疗癌症的武器(下)新生代利器

15-6癌症的预防(上):大家都该知道的

15-7癌症的预防(下):针对特定癌症

15-8关于癌症:一点辟谣

15-9不要做得太多

15-9不要做得太多

在肿瘤君的声声叩门中,其实,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难。太多的病人和家属,从癌症确诊的一刹那就走上了过度治疗的不归路。这一半要归因于病人和家属自身的心理,另一半要归因于人类对技术进步的迷信。

病人及家属导致的过度医疗

对于肿瘤君,最好的策略应该是:积极预防,及早发现,适度治疗。太多的人恰恰相反,对这位贡献了全国死亡人数五分之一的超级杀手(参考文献六),很多人表现的前倨后恭:先是事不关己,任由不良生活方式侵蚀健康的防线;确诊后又如惊弓之鸟,恨不得一剂灵丹妙药能立竿见影。所以,最难做到的就是“适度治疗”,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

中医老话说,“药医不死病、医治有缘人”,西医先贤希波克拉底也说,“永远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太多”,对于癌症而言都是一个意思:敬畏自然规律,如果延长的只是痛苦,那么让病人和家属知情,并尊重他们的选择。

举一个亲眼目睹过的例子,老人年届九十,长期高血压、心脏病,从来没有参加过常规体检,因腹部不适就医,被医院诊断为胃肠间质瘤,医生认为没有手术指征,且老人体质弱手术十分危险,放化疗也意义不大,建议回家姑息治疗。但兄弟医院就没有尽到孝心,医院进行手术,术后实施化疗和中药支持。因为手术和化疗打击,老人免疫力极弱,很快进入恶病质阶段,不久去世。

在这个病例中,老年人癌细胞活跃程度远低于年轻人,其实带癌生存把握更高,非常适合采用姑息治疗,以减轻痛苦,营养支持为主。另外,病人长期高血压、心脏病,病人很有可能过不了手术的麻醉关,而胃肠间质瘤术后癌细胞转移的风险本来就很高,这是在用确定的高代价换不确定的低获益,如此不理智的事情,却不幸发生了。老人在手术和化疗的痛苦中辞世,三个儿子也心有不忍,但在这场表现孝心的怪异竞争中,谁也没有说出真实的想法,于是它就发生了。

所以,癌症患者及其家人,在做出你们的医疗决定之前,请务必平静下来,想想下面几个问题:

◆现在还能改变什么?改变多少?

◆是否很好地面对了死亡的恐惧,使其没有过多地影响到治疗方案的选择?

◆如果选择激进的治疗方案,代价是什么?包括病人需要忍受的痛苦,延长的生命的实际质量,经济上的代价等等。

◆在有限的时间里,与家人度过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表达对于癌症病人孝心/爱心的最好方式,是否就是不计代价的医疗支出?

◆以及最最重要的,病人自己的选择。

医疗体制导致的过度医疗

如果你稍微留心一下,你会医院的肿瘤科,以及每医院,在最近几年都迎来非同寻常的繁荣和发展。这固然与恶性肿瘤发病率持续升高有关,但也和恶性肿瘤治疗的特点有关:在生死面前,病人和家属只能更加相信医生。医生中间有一个流行的笑话,说的是在各个医疗专业中,肿瘤科医生高居鄙视链的顶端:挣钱多,医患纠纷少。

医院先开高大上的放射检查,然后送到外科手术,术后送放化疗,最后推荐中医疗法。当真是从鱼头吃到鱼尾,汤水不剩。这种现象能够大量存在,是因为肿瘤科的病人心理预期最低,所以无论什么治疗结局都会选择接受;也因为他们求生欲望最强,所以医生推荐的各种靠谱不靠谱的治疗方法都愿意试一试。

显然,在不良的利益驱动机制下,一些医生在滥用癌症患者的信任。所以,处于信息不对称的极弱一方,给癌症患者和家属的建议是:

1

比一比再选择医疗方案

须知癌症虽是大病,却不是急症。镇定下来,家人朋友多商量一下,医院看看。条件允许的,可以携带检查医院找专家评估一下。专家应该包括影像(放射)、肿瘤、外科(如有必要)和病理(十分重要!)各个专业,不要只听肿瘤科医生一家之言!如果专家意见一致,那么就要尽快开始治疗;如果专家意见不一致,那就请各路专家将理由和判断说清楚,病人家属一起商量做个好决定。记住,癌症终归是慢性病,等上一两周选对了路,再开始治疗,不会耽误太多,磨刀不误砍柴工。

2

先考虑主流疗法

癌症一般先考虑外科,再考虑放化疗,非主流疗法一定要慎重,不能作为首选治疗。有太多的非主流治疗,比如热疗、气功、食疗、中医验方等等,以新技术或老传统之名,诱导癌症病人离开主流的临床路径,走上崎岖的替代医学的羊肠小道。有没有效果呢?也许有个别案例是成功的吧,但是那比中彩票的概率还低。

要知道如果疗效确实,那么一定会被吸纳进入主流治疗手段。苹果总裁乔布斯,够聪明,也够有钱吧,年10月查出胰腺癌(参考文献七),坚持不听医生意见,长达9个月靠节食和素食抵抗癌症(认为这种来自印度的古老智慧会饿死癌细胞,是不是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3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