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人临终时,你这样做才更安心丨科学



  生老病死,我们必须面对和经历。在面对亲人临终时,我们会怎么做?时刻陪伴在身侧,还是推脱没时间时常不现身?心灵美好的小加君,肯定选前者啊,看官们呢?

  临终关怀(英文:hospicecare)并非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

采访专家

 赵风岭(国际中华心理学应用研究会理事,医院心灵关怀部副主任护师)

 吴海云(医院老年心血管病研究所主任医师)

 冯 磊(医院麻醉科医师)

一、临终病人会脱水,是否要增添被褥?

医学解释:

正常情况下,人的皮肤、呼吸等都会排出水分。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急剧的呼吸会排出更多的水分,不输液患者就会处在脱水状态。而脱水会让人有湿冷的感觉。缺水导致循环血液不足,所以有冰冷的感觉,这个是对的。但增添被褥是不是一个负担,这个就不好界定了。我们不能因为觉得增加负担了,就不会给患者增加温暖。要负担还是温暖,怎么样的感受对于患者更舒服、更好,这个确实无法科学考证。

作者提到了脱水,也许这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主要的问题是多半病人处于临终状态时心脏的泵功能衰竭,也就是心脏没有“劲儿”把循环血量泵到肢体的远端。

▲美国加州临终关怀院里的老人,临死之人有很多重要的话要对我们说,哪怕是简单淳朴的词句。他们的话如同出自先知之口;他们先于我们一步,述说的是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胆量接受的真相。

二、供氧无法改变呼吸衰竭状况,应该打开窗户和风扇?

医学解释:

呼吸简单的说就是通气和换气。尽管患者氧利用的能力降低,但我们作为医者和亲属应该通过提高患者吸入气体的氧浓度和(或)改善患者的通气来代偿。前者就是吸氧,途径是鼻导管,面罩,无创通气,有创通气(老百姓说的插管),对于后者,过高的枕头显然是不利于通气的,会加重上呼吸道梗阻的情况,侧卧位可以改善通气,但很多临终的病人耐受不了这个体位,如果实在通气不能改善,最终的解决方案还是插管,但要取决于患方是否同意,毕竟这是痛苦的有创操作。

还有,打开窗户和风扇,让空气流通,但这样并不能解决呼吸困难的问题。通风能解决患者的呼吸问题,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由上图可以发现生理需求是人们一切需求的根本,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明显就是对生存的需求。人需要食物、饮料、住所、性交、睡眠,生理平衡和氧气。

三、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给患者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

医学解释:

临终的患者是不是“饥饿”,没查到相关文献。但是,即便患者“不饿”,我们也不应停止对患者能量的供给,因为医学上很多事并不能简单认为——患者感觉不到这个,我们就不去做。有的患者消化系统“崩溃”,胃管的提供的能量也无法满足患者对能量的需求,这时会用一根管子把能量直接打到血管里,当然,这根管子或胃管都是有创的有痛苦的,要征得患方的同意。

不同患者的病情,会有不同表现。临床上医生很少会给濒死患者下胃管。通常会用输液来维持生命体征。当患者躺在床上时也会消耗能量,所以会靠输液维持生命。此外,不是说“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就会产生止痛药的效应”。疼痛的患者,在意识消失后便无疼痛知觉了。临床上看患者是昏迷还是嗜睡,通常要看压眶、足底反射。

此外,患者快临终时家人是不会喂食的,患者本身有吞咽困难,更不会喂饭的,所以也不存在食物会进入气管。一般是通过静脉给予营养,而且输液通常不会引起恶心。只有很少刺激胃或有负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输液是维持生命需要,而水肿是多是由于患者肾功能或循环功能不好造成的。

▲患者快临终时家人是不会喂食的,因为患者本身就吞咽困难。

四、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患者交流减少,这是濒死的人与心灵对话?

医学解释:

临床上,每个人的状况是不同的,有人会讲述自己的故事,有人可能还有未了的心愿,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孤独的。一般情况下,都是刚刚生病的时候会和家人交流减少,但接受了病情的时候不会这样。不能接受疾病的人可能会这样,不能一概而论。

五、一项对个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死前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

医学解释:

关于个晚期癌症患者的研究,应注明出处,不过作为一般性的文章也无妨,从医学上看,有点吹毛求疵了。

而且这个比例是没法界定的,患者也会突然有好转,医学上叫做“回光返照”。

文中提到,临终时“家属应抓紧与患者交流的合适时刻”,这个是对的。根据医学临床研究,发现在宣布患者临床死亡后,人的听力还会存在一段时间,所以听力是患者最后消失的器官功能。

医学教科书中《基础护理学》有关“临终护理”知识时提到,濒死期(临终状态):此时机体各系统的机能发生严重障碍,神志不清,但有时意识尚存,表现出烦躁不安,感觉迟钝。肌张力丧失,大小便失禁,种种深浅反射逐渐消失,心跳减弱,血压降低,呼吸变浅、弱,出现潮式或间歇呼吸。说话困难,听觉最后消失。由于能量锐减,各种机能活动极度减慢。所以在这个时候家人可以说你想说的话,但患者不可能回馈什么内容了。

六、随着死亡的临近,患者的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

医学解释:

医学上对长期卧床的患者痰多呼吸时,可能会出现“痰鸣音”,吸痰是通过鼻腔吸的,通过口腔一般不好吸出来。患者临终时,会有“叹气样呼吸”,但没有“死亡咆哮声”这种说法。

还有,患者疼痛时医生就会酌情阶梯应用止痛药物,现在止痛的方法很多,有的止痛药物还可以持续泵入。随着患者的意识逐渐消失,很少有患者在濒死时会感到疼痛。

七、直到病人咽气,医生才拔下身体上所有的管子?

医学解释:

抢救患者也是家属的意愿,没到患者临床死亡,医生是不会拔掉管子的。现在社会上倡导预立“生前遗嘱”,可以事先选择在临终时不要求做抢救,而是进“安宁病房”,享受“安宁疗护”。比如台湾的安宁病房有“洗澡机”,患者在浴缸里可以边洗澡、边按摩,而且有医护专业人士陪同。有患者称:“洗澡是让他最快乐的事”。

▲罗马尼亚的梅丽墓园内可能有着世界上最欢乐的死亡气氛,这些手工刻制、光怪陆离的木质碑石上用大胆颜色装饰,上面刻着幽默的碑文,让后人了解到逝者的搞怪性格。

八、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

医学解释:

临终的患者是不是“饥饿”,没查到相关文献。但是,即便患者“不饿”,我们也不应停止对患者能量的供给,因为医学上很多事并不能简单认为——患者感觉不到这个,我们就不去做。有的患者消化系统“崩溃”,胃管的提供的能量也无法满足患者对能量的需求,这时会用一根管子把能量直接打到血管里,当然,这根管子或胃管都是有创的有痛苦的,要征得患方的同意。

不同患者的病情,会有不同表现。临床上医生很少会给濒死患者下胃管。通常会用输液来维持生命体征。当患者躺在床上时也会消耗能量,所以会靠输液维持生命。此外,不是说“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就会产生止痛药的效应”。疼痛的患者,在意识消失后便无疼痛知觉了。临床上看患者是昏迷还是嗜睡,通常要看压眶、足底反射。

此外,患者快临终时家人是不会喂食的,患者本身有吞咽困难,更不会喂饭的,所以也不存在食物会进入气管。一般是通过静脉给予营养,而且输液通常不会引起恶心。只有很少刺激胃或有负作用的药物会引起恶心。输液是维持生命需要,而水肿是多是由于患者肾功能或循环功能不好造成的。

(本文:记者/齐亚凤,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新媒体编辑/何琳。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kexuejia_zj

.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3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