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气管腺瘤的CT特点及五大诊断



支气管腺瘤

支气管腺瘤起源于支气管粘膜导管上皮细胞,约占肺部原发肿瘤的5%左右。组织学上将其分为类癌、黏液表皮样瘤和囊腺瘤。其中以类癌多见,占90%,属于恶性肿瘤,其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间的kultschitzky细胞,也属于分化相对较好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1   支气管腺瘤起源于支气管粘膜导管上皮细胞,类癌来源于支气管上皮细胞间的kultschitzky细胞,内可见浓密的核心,并含有大量的神经内分泌颗粒。肿瘤可发生于各级支气管腔内,生长缓慢。生长方式可以是向支气管腔内生长,阻塞管腔引起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也可以向管腔外生长,形成肺内或肺门肿块;或同时向管腔内、外生长。2   腺瘤好发于40岁左右的女性,少数可出现于儿童与青少年。根据其发生部位的不同可分为周围型和中央型,周围型发生于肺内,临床上并无明显症状:中央型发生于主支气管或叶、段支气管管腔内,此时可出现咳嗽、咯血、胸痛等症状,如肿瘤阻塞支气管管腔还可以出现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其中约有2%的病例由于肺部腺瘤病灶异位产生促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刺激肾上腺分泌过多的皮质醇,从而引起Cushing综合征,因主要出现在类癌中,又称为类癌综合征,临床上表现为面部潮红、发绀、腹泻等症状。本病手术切除后复发、转移少见,预后良好,治愈率及5年存活率均较高。3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也可以分为中央型及周围型来阐述:   中央型腺瘤在其未完全阻塞支气管管腔内时较难发现,薄层扫描及多平面重建能很好的发现病灶。主要表现为大支气管管壁增厚、管腔狭窄、阻塞,部分病例可见软组织密度的结节灶或息肉样病灶,边界光整(图3-)。如病灶阻塞支气管管腔,可引起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病灶较大时可出现肺门肿块,与不张的肺组织分界不清,但因肿块血供丰富,增强扫描后强化明显,可将病灶区分出来。部分支气管阻塞病例的远端支气管可出现扩张,并于扩张的支气管管腔内出现黏液栓子,CT上表现为沿支气管血管束分布的柱状、分支状或多发小结节样的黏液性密度增高影,CT值为10~30HU,无强化。   周围型腺瘤表现为肺外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直径25~50mm,呈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光整,可有浅分叶,无毛刺,内密度均匀且较低(图3-,图3-)。少数病灶内可出现少许钙化或小空洞(图3-)。因肿瘤富含血供,增强扫描后病灶呈均匀明显强化,最高CT值可达90HU以上。此外,与中央型腺瘤相比,周围型腺瘤更活跃,更具有侵犯性。   一般情况下腺瘤的恶性程度较低,很少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胸腔积液,及肝、肾上腺的远处转移。但其分类中的不典型类癌的恶性程度却较高,其病灶一般较大,边界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多伴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预后也较差。

图3-中央型支气管腺瘤

右肺主支气管内,腺瘤,息肉状,表面光整,箭头所指

图3-周围型支气管腺瘤

左肺下叶腺瘤,紧贴左侧后胸壁,呈圆形,密度均匀,轮廓光整

图3-周围型支气管腺瘤

右肺中叶腺瘤,呈圆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整

图3—周围型支气管腺瘤

右肺下叶腺瘤,大小约为4cmx4cm左右,密度不均,内有小斑状钙化

4(1)本病好发于40岁的女性,中央型腺瘤可有咳嗽、咯血等症状,极少数伴发Cushing综合征。(2)中央型腺瘤CT上表现为支气管管腔内的病变,引起阻塞性炎症、肺不张及肺门肿块。(3)周围型腺瘤表现为肺外周孤立性结节或肿块,边缘光整,强化明显。(4)支气管腺瘤恶性程度较低,很少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及远处转移,手术切除治疗后效果好。(5)其中不典型类癌的恶性程度较高,病灶较大,边界模糊不清,增强扫描后呈不均匀强化,多伴有纵隔、肺门淋巴结转移,预后也较差。5   支气管腺瘤的CT表现缺乏一定的特征性,如中央型腺瘤与中央型肺癌或中央型错构瘤相似;周围型腺瘤与周围型肺癌或肺内其他良性肿瘤相似,因此单凭CT影像来诊断具有一定的困难,明确诊断仍需依靠病理依据。

美编:影像三人行 欢迎转发,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影像三人行







































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里安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8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