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专家粒子技术或成癌症新克星



肿瘤新希望!粒子技术

“未来5至10年,手术刀将退出历史舞台,粒子技术将全面改变癌症治疗的方式。”

“一旦突破定位、投放、数量等瓶颈,粒子技术不再是一门高深技术,任何医生只要经过简单培训就可以上手。”

“别人不敢接的晚期肿瘤患者,我这都敢接,这对我来说就是一次次挑战,而我喜欢挑战!”

——医院肿瘤一科主任王娟

一年前,老张被查出右腮腺腺样囊性癌,但因位置原因难以手术切除,只好放化疗治疗,但效果不佳。

无意中,老张打听到医院肿瘤一科有一种新的疗法,尤其针对他这种失去手术机会的晚期癌症患者,于是他决定试一试。两个月后,肿瘤开始萎缩、直至消失……

这是让老张“绝处逢生”的新疗法,名叫“放射性粒子植入术”,简单的说,就是依靠立体定向系统将放射性粒子准确植入瘤体内,通过其发出的放射线杀死癌细胞,而正常组织很少受损。

如今这项技术已不算“新技术”,因为早在年,王娟就开始带领医院的一个团队开始“组团攻关”。

14年过后,王娟自信的说,放射性粒子植入术已具备挑战传统治疗癌症方法的条件,可以说“未来5至10年,手术刀将退出历史舞台,粒子技术将全面改变癌症治疗的方式……”

一次尝试居然治好了顽症

讲述

年近50的老张每天坐在办公室时总会不自觉摸摸自己右脸,然后开心地笑起来。朋友们对于他这样的“傻笑”状态已经见怪不怪,大家一致认为“傻笑”才是他正常状态。

为什么“傻笑”的老张在外人眼中反而是正常的呢?原来老张去年被查出患有右腮腺腺样囊性癌,为此他医院求珍,专家均表示若想保命需切除右侧半脸及耳后,由于手术难以完整切除,术后无法修复。这就意味着老张要想保命今后就要成为一个只右半边脸的“怪人”。这一治疗方案给了老张沉重打击,让老张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不如“死掉”地念头。

老张的遭遇让关心他的朋友们都心急如焚,大家纷纷开始去打听是否还有其他能帮助他的方案。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张的朋友打听到医院用粒子治疗技术治疗癌症效果不错,便将这一消息告知了老张。老张在刚听到这一消息时并未抱有多大信息,毕竟他都已经找过多个全国知名北京专家诊断过了都没戏,医院又能有什么办法呢?虽然心态上他是排斥的,但最终为能找寻一线生机,老张还是来到医院决定试试。

就是这一试,让老张真的就保住了半张脸!!!!

“他的这个情况真的不适合外科手术,因为开刀切除半张脸代价太大,但是直接化疗又不起效果,放疗则难以达到根治的效果。”当时的接诊医生,医院肿瘤一科主任王娟说,“可以说,粒子疗法最适合他了,因为粒子是可以不用外科开刀,而是用细针直接把粒子植入瘤体内,通过发出持续、短距离的放射线,使肿瘤组织遭受最大限度杀伤,而正常组织不损伤或只有微小损伤粒子,它的核心是放射性粒子。”

痊愈后的老张每每想起粒子植入手术都是赞叹不已,他很庆幸自己当时尝试了这个知名度并不高的粒子植入手术,也赞叹着粒子植入手术的神奇。

“粒子时代来了”

时代

“这个技术真的特别好,说它是肿瘤治疗领域一次革命也不为过。可惜许多人都不了解这个技术……”

“现在谁还在做肿瘤手术,不用了,植入这个粒子,肿瘤很快就消失,手术刀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面对记者的采访,快人快语的王娟语速极快,也正是她那强大的感染力让记者一下子对“粒子”这个“新技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传统的印象中,肿瘤的主流治疗方式一直是“三驾马车”,即手术、放疗、化疗。即使后来出现的生物疗法、靶向治疗、伽马刀、基因疗法,都因各种各样的原因,或处于停滞状态、或处于研究阶段,都还没有出现“取代”这三驾马车的迹象。

“现在不同了,因为粒子时代到了,手术刀即将被粒子取代了……”王娟说,粒子疗法可以直接把“放射性粒子”植入肿瘤体内,根本不用开刀,直接就把肿瘤“杀死了”。“在去除肿瘤实体的同时,也完成了放化疗。一举多得,你说手术刀还有必要存在吗?”

是真的吗?是真的吗?是真的吗?

粒子疗法真的这么神奇吗?

据了解,粒子植入治疗的出现可以追溯到上世纪初。早在年,法国完成了第一例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但早期技术由于剂量掌握不当,会造成患者直肠严重损伤。直到年,瑞典研究人员提出了近距离治疗的概念,并发明了剂量表格计算方法,才减低了并发症风险。

上世纪70年代,医院开创了经耻骨后组织间碘粒子种植治疗前列腺癌的先河,形成了今天前列腺癌近距离治疗的基础。

“在早期前列腺癌治疗方面,粒子植入技术已经是标准化治疗手段。”王娟说,国外标准化治疗形成非常严格,需要经过反复论证。粒子植入技术能够成为标准化治疗手段,代表着国外医学界对这一技术的认可。

随着粒子技术标准化的形成,国内有医学专家开始研究这一技术,但并没有获得广泛认可。

即使到现在,国内也仅有北医三院、医院、医院医院在开展此项技术。医院在开展这项技术,不同的是,“从年开始,我就带领着一个团队去做这项事业。”王娟说,“可以说,我们这里的粒子技术最为成熟。”

14年的卧薪尝胆

不过,并不是所有人都认可这个新事物。据了解,目医院还相当少,跟全医院数量相比是九牛一毛。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王娟肯带领着一个团队去研究这项在当时尚属于一个新生事物的“粒子”?

事情还得从本世纪初说起。

年,王娟从日本留学归来,作为省卫生厅引进人才到了医院工作。

医院的王娟当时是外科医生,一接触临床就感受到巨大的困惑,“癌细胞是很顽强的,化疗放疗无效患者不在少数,很多时候感觉很无奈。”

一次学术会议,让王娟了解了“粒子疗法”。当时,放射性碘I粒子植入技术刚刚引进中国,它创造性的实现微创与放疗的结合,能明显提高肿瘤组织剂量,而对正常组织损伤很小,这一治疗手段立即引起王娟的强烈兴趣。经考察后,她从中看到其抗肿瘤的独特优势,决定在这一领域展开研究。

“过去这十几年很苦,一是业内同行都对这一技术不认可,二是也没有机构来支持这项技术研究。那时候都是自己贴钱去钻研。”王娟说,有时为了改善技术方法和方式,王娟经常自筹资金,带领研究生从动物实验开始,一点一滴的反复做着各种实验。经过十年的努力,王娟这个团队已发表基础论文40余篇,填补了一系列粒子方面的国内外空白,使得这一技术逐渐发展壮大,成为目前国内最令人瞩目的肿瘤微创治疗手段。

“没别的想法,就感觉这项技术确实有用,我当时想好了就是吃再多苦也要把它钻透。”王娟说。

14年的努力,终于为王娟迎来了迟来的荣誉,并被业内认可,年她被当选中国医师协会三类医疗技术粒子组副主任委员,年省卫计委批准其成立省肿瘤放射性粒子植入诊疗中心、省肿瘤放射性粒子近距离治疗研究所。

年,王娟当选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微创治疗粒子学组副主委,科室被卫生部指定为全国培训基地。

截止目前,王娟这个团队已经成功开展手术多例。“最高兴的就是看到那些患者治好后的那份笑容。”每每看到这一幕王娟都是感慨万分。

“以前我们科最缺的就是患者,现在一个‘门可罗雀’的科室变成了‘一床难求’。”

突破......

突破粒子技术瓶颈

看着日益增多的患者慕名而来,倍感欣慰的王娟并没有忘记当初“打拼”时候的辛苦,“那时候,很多技术都没有先例等着我们去模仿,所有的难题都需要我们自己去面对、去想法子解决。”王娟说。

“比如,粒子植入技术的处方剂量如何界定,通俗来说就是杀死这些癌细胞需要多少颗粒子?”

根据粒子的半衰期,团队反复的做着各种实验,最后终于确定了各种肿瘤不同的剂量。

在这个难关过后,紧接着又一道难关来了,“如何精确的把粒子放到瘤体的中心?”尤其有的组织或是器官,往往直接从人体的体表到达不了,比如肾脏,放入粒子需要从胃壁穿透过去才行。

“我是外科医生出身,我很清楚这个问题,其实我们所用的针直接穿过胃壁就行,根本不会发生胃瘘等情况。”那么,如何精确定位,如何让更多的人掌握这一技术呢?经过团队的一系列努力,这个难题也得到了解决。他们自己研发了一套程序软件,通过3D打印出一个模具,把模具放到患者身上,通过模具上留下的小孔通道,直接进针就可以把粒子植入肿瘤体内。

年12月份医院率先发布术中TPS计划联合3D打印模板粒子植入微创治疗肿瘤手术,王娟团队在世界上率先开展此技术,该技术具有可最大限度的使粒子植入的位置准确,治疗精准,靶区剂量分布合理,直接保证了精确的粒子定位和术前术后剂量学对比结果的一致性,不仅保证了患者的治疗安全,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治疗费用。

另外,这项技术的开发也让看似“高大上”的粒子技术变成异常简单,“一个医生只要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掌握这项技术。”王娟说。

让更多的人

受益

在粒子植入技术的剂量问题与精准位置投放这两项关键性技术问题被解决后,王娟心中石头并未就此落地,因为想把这项技术推广出去还是离不开人才。

“粒子植入最需要的是复合型人才,不但有外科医生技术,还要具有放射物理师、影像学医生以及超声医生的专业知识。”王娟说,这样才能让医生在面临复杂的患者病情时,做出最正确的选择。

为了培养粒子植入技术人才,推广这项新技术,王娟建立了肿瘤网(







































2015JUA临床指南间质性膀胱炎和过
西宁昆仑立交桥上层桥道路将交通管制10天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2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