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细胞癌新的病理分类及亚型的病理和临床特



肾细胞癌简称肾癌,起源于肾小管上皮细胞,是肾实质肿瘤中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我国肾癌的发病率在泌尿系肿瘤中仅次于膀胱癌而位居第二位。肾癌在成人所有肾恶性肿瘤中占90%以上。目前,肾癌在全世界的发病数和死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全世界每年大约有新发肾癌病例,人死于肾癌;年全美国新诊断的肾癌病例为人,人因肾癌死亡。

传统型的肾癌的分类包括:

最多见的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颗粒细胞癌、肾肉瘤样变化、未分化的肾细胞癌。年美国癌症协会,对于以上分类进行了修正,修正以后依然保留了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去掉了未分类肾细胞癌,肾颗粒细胞癌,相应增加了两种:肾嫌色细胞癌和肾集合管癌。

年世界卫生组织对肾细胞癌分类重新进行了划分,完全打破了以往的划分类型(见下表)。

既往的分型,是主要是以细胞的形态来做分类,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主要是通过病人遗传基因的变化以及细胞的起源这两个角度来对肾细胞癌进行分类。

年世界卫生组织的分类共十种,跟原来基本一致的是:肾透明细胞癌、肾乳头状细胞癌、肾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新增多房性的肾细胞癌、XP11易位性肾癌、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的肾细胞癌、髓样癌、粘液性管状及梭形细胞癌等等。

中华泌尿道的学会希望大家能够尽可能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引用年的最新版的WHO的病理分类,以便病例统一。由于在各型肾癌组织中都可以见到细胞质中含有嗜酸颗粒或梭形细胞成分,所以在新分类中取消了颗粒细胞癌和肉瘤样癌;因约4%~5%肾癌细胞形态及遗传学改变不一,故将这类细胞成分混杂或有未识别成分的肿瘤归为未分类肾细胞癌。

下面逐一简单介绍一下肾细胞癌的亚型。

一、肾透明细胞癌

肾透明细胞癌是一种最常见的肾细胞癌,占全部肾癌的60%到80%,最新的病理学定义是:由胞浆透明或嗜酸性的肿瘤细胞构成的肾脏恶性肿瘤,肿瘤内有纤细的血管网。肾透明细胞癌大体呈实性,双侧或多中心病灶5%。10%~15%影像学上可以显示钙化影,钙化和骨化见于坏死区域。

单纯透明细胞癌不多见,多数有或多或少的暗细胞。分化好的肿瘤细胞核位于细胞中央,核固缩染色质增多,浓染。分化不良的核多样性,有明显的核仁。镜下为圆形或多角形,胞浆丰富,内含大量糖元、磷脂和中性脂肪,这些物质在切片制作中被溶质溶解,呈透明状。

肾透明细胞癌基因改变以3P缺失、50%VHL基因突变和10%~20%VHL基因甲基化而灭活为特征。

约50%的肾透明细胞癌临床分期为Ⅰ和Ⅱ期,Ⅳ期少于5%;出现肾周或肾窦脂肪受侵犯及肾静脉癌栓的病例可达45%;其5年总生存率为55%~60%。

二、乳头状肾细胞癌

乳头状肾细胞癌亦称为嗜色细胞癌或肾小管乳头状癌,占全部肾癌的10%~15%,为第二种常见的肾细胞癌,可能起源于肾近曲小管。最新的病理学定义为:一种具有乳头状或小管乳头状结构的肾实质恶性肿瘤。

显微镜下癌细胞可分为Ⅰ型(嗜碱性)和Ⅱ型(嗜酸性)。5%的肾乳头状细胞癌发生肉瘤样改变。

肾乳头状细胞癌基因学改变以3q,7,12,16,17和20号染色体的三倍体以及Y染色体丢失为特征。预后与细胞类型有关,Ⅰ型(嗜碱性)明显优于Ⅱ型(嗜酸性)。原因是Ⅰ型的病理分期和细胞分级多数低于Ⅱ型。文献资料显示肾乳头状细胞癌5年总生存率为49%~84%。总的说来,五年的存活率还是比较好一些。

三、肾嫌色细胞癌(chromophoberenalcellcarcinoma)

肾嫌色细胞癌起源于肾集合小管暗细胞,是第三种常见的肾细胞癌,占全部肾癌的6%~11%。最新的病理学定义是:癌细胞大而浅染,细胞膜非常清楚。

肾嫌色细胞癌大体标本为边界清楚的实性包块,无包膜。肿瘤多为4~20cm大小。切面呈黄色、棕色或灰白色,少数肿瘤有坏死,但出血灶少见。个别肿瘤中心有不规则纤维带融合区,类似肾嗜酸细胞腺瘤的中心疤。

绝大多数嫌色细胞癌的病理分期为T1和T2,10%肿瘤侵犯肾包膜和肾周脂肪组织,4%的肿瘤侵犯肾静脉(T3b),个别病例有淋巴结和远处转移。

光镜下瘤细胞为多角形,呈实片状或腺泡状排列。肿瘤均见两型细胞,Ⅰ型细胞为典型型,胞质淡染、丰富、透明,似气球样。Ⅱ型细胞为嗜酸型,胞质较Ⅰ型细胞少,弱嗜酸,核周可见空晕。Ⅰ型细胞有沿血管分布的趋势。瘤细胞胞膜清晰是其特点之一。另一特点是常规染色细胞浆不染,可以用Hale胶体铁染胞浆,呈亮蓝色。

肾嫌色细胞癌的基因学改变以多个染色体丢失和单倍体为特征,染色体丢失常发生在1、2、6、10、13、17、和21染色体。就预后而言,肾嫌色细胞癌明显好于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细胞癌,其5年总生存率高达90%。

四、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multilocularcysticrenalcellcarcinoma)

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肾脏非常见肿瘤,其发病率在所有肾细胞癌中不足5%。男女患病比率为3:1,均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20~75岁,平均51岁。最新的病理学定义:该肿瘤是一种完全由囊腔构成的肿瘤,囊腔隔膜内有小灶状透明细胞,与肾透明细胞癌I级不能区别。多房性囊性肾细胞癌的预后极佳,目前尚无该肿瘤进展、复发和转移的文献报告。

显微镜下囊壁由纤维组织---稠密的胶原蛋白构成,其内有上皮细胞衬附。通常隔膜内仅有一层上皮细胞,偶有多层上皮细胞形成微小乳头结构,但未形成明显隆起的瘤结节。少数囊壁缺乏衬附细胞。这些上皮细胞在隔膜内呈串状排列,其胞浆多少不一,呈透明或轻度嗜酸,绝大多数细胞核细小、暗染。

五、Bellini集合管癌(carcinomaofthecollectingductsofBellini)

Bellini集合管癌是来源于Bellini集合管的恶性上皮性肿瘤。该肿瘤临床罕见,不足肾细胞癌的1%。遗传学上的改变无统一形式,以染色体18、21和Y染色体单体丢失以及染色体7、12、17、20的多倍体异常较常见。该肿瘤发现时多数为中、晚期,预后差。Bellini集合管癌发病年龄13-83岁(平均55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患者常有腹部疼痛、季肋部肿块和血尿。约有1/3患者发现时已有转移。转移至骨者常有成骨现象。上尿路影像学提示是尿路上皮癌,有的患者尿细胞学检查阳性。

六、肾髓质癌(renalmedullarycarcinoma)

肾髓质癌是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几乎均伴镰状细胞性血液病。临床特点:有镰状细胞性血液病的年轻人,年龄10~40岁(平均年龄22岁),男女发病率为2:1。常见症状是肉眼血尿、季肋部或腹部疼痛,常有体重下降和可触及的腹部包块。癌转移形成的颈部和脑部肿物可能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和体征。影像学:肿瘤位于肾脏中央,浸润性生长,侵及肾窦。可出现肾盏扩张,而肾盂被肿瘤包绕。

七、Xpll易位性肾癌

这一类肾癌染色体Xp11.2有不同的易位,均产生TFE3基因融合。肿瘤主要见于儿童和年轻人,年长者少见,发现时多数已是进展期。

八、神经母细胞瘤相关性肾细胞癌

该肿瘤是与神经母细胞瘤相关的肾细胞癌,见于长期存活的儿童肾母细胞瘤患者。肾母细胞癌的治疗可能是引起此类肾细胞癌的原因之一。患者可同时出现肾细胞癌和神经母细胞瘤。男女发病率相同,平均年龄13.5岁(2-35岁),发现神经母细胞瘤时患者小于2岁。双肾均可发病或同时发病。

九、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

该肿瘤具有黏液样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特点,属于低级别的多形性肾脏上皮肿瘤。患者发病年龄17~82岁(平均53岁),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4。无特殊的症状,偶见季肋部疼痛和血尿。









































如何防止白癜风复发
北京治疗白癜风要多少钱呀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5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