腭部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与预后的相关性



文章来源:赵雪,王晶波,陶晓峰,等.腭部腺样囊性癌的CT诊断与预后的相关性.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8(08):-+摘要

目的探讨CT对腭部腺样囊性癌(ACC)的诊断价值,分析影像学表现与生存预后(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之间的关系,提高对腭部ACC的认识。

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病理确诊的腭部ACC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颌面部增强CT检查,并行手术切除治疗,术后行辅助放疗及定期随访。

结果CT平扫示腭部软组织密度影,边界不清,CT值18~51Hu。增强扫描示不均匀强化58例(63.0%),部分呈筛孔状;均匀强化21例(22.8%);无强化13例(14.2%)。55例(59.8%)肿瘤CT表现为邻近多个神经解剖孔道结构侵犯,翼腭窝受累(33/92,35.9%)同时累及腭大孔(55/92,59.8%);圆孔受累(25/92,27.1%)同时累及腭大孔(55/92,59.8%)、翼腭窝(33/92,35.9%)。92例ACC患者的五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分别为95.2%和86.4%。多因素COX比例分析示圆孔受累是影响腭部ACC总生存期(HR=7.8,P=0.05)及无病生存期的变量因素(HR=4.1,P=0.),而翼腭窝、腭大孔为非变量因素(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CT上圆孔有无受累与患者总生存期(P=0.02,95%CI81.6~96.3)和无病生存期(P=0.,95%CI76.3~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腭部ACC具有沿周围神经孔道腭大孔、翼腭窝、圆孔侵袭性生长的CT特征,当CT显示圆孔受侵犯时可能会影响腭部ACC的预后。

腭肿瘤;癌,腺样囊性;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预后;无病生存;病理学,外科

R.8;R.42

10./j.issn.-..08.

腺样囊性癌(adenoidcysticcancer,ACC)是口腔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头颈部最具生物破坏性和不可预测性的肿瘤之一,约占唾液腺恶性肿瘤的28.0%,常见于腮腺及小唾液腺[1]。小唾液腺中以腭腺起源最常见[2-3],其侵袭性强,临床病程进展缓慢,但具有嗜神经生长的特性。腭部肿瘤临床表现具有相似性。当腭部黏膜完整时,鉴别诊断尤为困难[3]。腭部ACC临床症状表现多不典型,常因拔牙等治疗延误诊治,导致就诊时肿块已经发展较大。目前ACC主要采用根治性手术切除,术后辅助放疗,但难以彻底清除且术后易复发。因此,准确评估周围神经侵犯(peripheralnerveinvasion,PNI)情况对于制订治疗方案尤为重要[1,4]。ACC临床进展虽然缓慢,实际上掩盖了其广泛周围侵袭以及具有嗜神经性、易远处转移及局部复发的临床特征,一旦发生复发或远处转移,常导致不良结局,因此对临床决策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并已成为研究者广泛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stl/11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