嫌色性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比较分析



  来源: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

  嫌色性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是80年代以后才被公认的肾脏独立类型肿瘤,是两种相当少见的肾脏肿瘤,前者占肾细胞肿瘤的3%-7%,而后者约占肾小管上皮肿瘤的5%。二者在形态学和免疫表型等方面均有重叠,前者易误诊为嗜酸细胞腺瘤,而后者有核异型性时常过诊为嫌色性肾细胞癌。本文将就两者的肉眼观察、组织学特点、影像学表现和免疫表型进行比较和分析。

  临床表现

  两种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嫌色性肾细胞癌平均59岁,嗜酸细胞腺瘤67.5岁),均以男性略多见。嫌色细胞瘤主要表现为肉眼血尿、腰痛,很少出现晚期肾癌的血尿、腰痛和腹部肿块三联征。该肿瘤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外表现,应引起重视。

  在生物学行为上,嫌色细胞癌在多数随访资料中是相对惰性的肿瘤,5年生存率为94%-%,但在另一些随访中仅为87.5%,其预后与乳头状肾细胞癌无差异。嗜酸细胞腺瘤经随访证实是良性肿瘤。

  病理特征

  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根据已知基因改变及肿瘤细胞起源,并结合肿瘤细胞形态特点将肾细胞癌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又称嗜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未分类肾细胞癌(癌细胞混杂或无法识别,遗传学改变不一)等五种类型。其病理学特征为:肉眼观察肿瘤呈棕褐色,无出血坏死,部分肿瘤可见中央瘢痕;组织学上根据胞质的多少和色泽,可将嫌色性肾细胞癌分为3种亚型:Ⅰ型为经典型,占36%,即典型细胞,胞质丰富淡染,呈细网状或絮状,胞质近乎透明,呈气球样;Ⅱ型为嗜酸性,约占24%,瘤胞质弱嗜酸性,细颗粒状,胞质较Ⅰ型细胞少;Ⅲ型为混合型,具有Ⅰ型和Ⅱ型细胞的特性(约各占50%),占40%。

  嗜酸细胞腺瘤年已有报道一些早期报道嗜酸细胞腺瘤呈侵袭性生长及转移,有学者认为可能是尚未认识的嫌色性肾细胞癌嗜酸变型。典型病理改变为大体标本肿瘤界限清楚,多有包膜,肿瘤组织很少穿透肾包膜。切面呈棕黄色,质地均匀,中央为灰白色,有时可见中心瘢痕;无出血、坏死及囊性变。肿瘤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嗜酸细胞,排列形成3种类型的组织结构:①实性片状型;②腺泡型;③混合型。肿瘤细胞胞浆含有大量嗜酸性颗粒,核异型和分裂相对罕见。另有少数不典型病变,其相关的特征为肿瘤对肾周脂肪有局部侵犯;显微镜下可见出血或坏死;对微血管有侵犯。

  免疫组化

  两组肿瘤均被认为来源于集合管的闰细胞,在免疫表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二者不表达CD10、vimentin(此二种抗体在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癌内有高表达),高表达E-cadherin和MA,而E-cadherin在此两种肿瘤的表达远远超出其他类型肾细胞癌,可用以与其他肾嗜酸肿瘤的鉴别。另外,有报道嫌色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均可表达CD,其它类型肾细胞癌CD阴性,进一步提示两种肿瘤关系密切。免疫组化在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CK7可用于嫌色性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的鉴别,其主要表达于前者。电镜被认为是嫌色性肾细胞癌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金标准。Tickoo等电镜观察发现,嫌色性肾细胞癌中存在大量微泡和线粒体且绝大多数线粒体存在管泡状的嵴。相关文献中较大样本的研究也支持了S-表达能有效鉴别CRCC和嗜酸细胞腺瘤。形态典型的嫌色性肾细胞癌诊断并不困难,但嗜酸细胞变型需与嗜酸细胞腺瘤鉴别。

嫌色性肾细胞癌HE染色光镜下特点及CD7/CD10免疫组化阳性染色(×)。A癌组织呈片状分布,癌细胞胞浆丰富而空淡、呈半透明细网状(黑箭头),可见厚壁血管(红箭头);B癌细胞CD7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位于胞浆(黑箭头);C癌细胞CD10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位于胞膜(黑箭头)。

  参考文章:

  1、王晨曦,柴大敏,马莉等.嫌色性肾细胞癌与嗜酸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分析与比较[J].中国组织化学与细胞化学杂志,,8,23(4).

  2、PetitA,CastilloM,SantosM,etal.KITexpressioninchromophoberenalcellcacinoma:ComparativeimmunohistochemicalanalysisofKITexoressionindifferentrenalcellneoplasms.AmJSurgPathol,,28(5):-.

一键推送优秀病例,看病例,在这里:

为你寻找最适合的工作,私人定制,我们更专业: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只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北京哪个治白癜风医院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stl/4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