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
前言
年Merling首次描述了一些发生于胃肠道类似于癌的上皮性肿瘤,结构单一,侵袭性低于胃肠癌,年Oberndorfer正式将其命名为“类癌(carcinoid)”且沿用至今。现已明确:类癌应归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neuroendocrineneoplasms,NENs)。NENs是一类起源于干细胞且具有神经内分泌标记物、能够产生生物活性胺和/或多肽激素的肿瘤。其中,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gastroenteropancreaticneuroendocrineneoplasms,GEP-NENs)主要发生在消化道或胰腺,能产生5-羟色胺代谢产物或多肽激素,如胰高血糖素、胰岛素、胃泌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如果肿瘤分泌的激素能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归为功能性NENs;如果血和尿液中可以检测到胰多肽(PP)等激素水平升高,却无相关症状(即使存在肿瘤压迫的表现),通常归为无功能性NENs。长期以来,由于临床医师对NENs的认识不足,导致此类疾病常常成为“疑难杂症”。过去的许多年里,NENs患者的生存状况几无改观;但是近年来,随着重视程度的提高、有关研究的深入和分子靶向治疗的进步,NENs的诊疗现状业已获得显著改变。
本共识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第二部分为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第一部分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NENs)1流行病学
NENs曾被认为是一类罕见的疾病,但是近30年来,随着内镜和生物标志物等技术的进步,NENs的诊断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国对GEP-NENs的报道亦逐渐增多,但是由于全国性登记系统尚不完善,对于国内现阶段GEP-NETs的流行趋势、临床特征以及防治状况仍不甚明晰。
2临床表现胃肠道、胰腺和肺支气管组织中普遍存在神经内分泌细胞,由于其类型和分化程度各异,导致NENs的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临床表现多种多样,这也是医师和患者容易忽略、延误诊断的重要原因。所以,多数的NENs患者发现较晚,确诊时往往已达到局部扩散和/或远处转移,失去了根治手术的机会。2.1功能性pNETs常见病理类型有胰岛素瘤和胃泌素瘤;罕见类型包括胰高糖素瘤、生长抑素瘤、血管活性肠肽(VIP)瘤、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导致库欣综合征的NETs(ACTHomas)、导致类癌综合征的NETs、导致血钙过多的NETs,以及非常罕见的异常分泌黄体类激素、凝乳酶或促红细胞生成素的NETs等。见表1。
(1)胰岛素瘤:又称胰岛β-细胞瘤,以分泌大量胰岛素而引起发作性低血糖症候群为特征,为器质性低血糖症中较常见的病因。本病约90%以上为胰岛B细胞的良性肿瘤,且90%为单个,也可多发。90%左右的肿瘤位于胰腺内,发生在胰头、体和尾部的各占1/3。肿瘤大多体积较小(82%<2cm,47%<1cm)。99%以上的胰岛素瘤会引起低血糖的相关症状,包括对中枢神经系统影响,如头痛、意识模糊、视觉和行为异常等,或低血糖引起儿茶酚胺过度释放,如出汗、震颤和心悸等。由于症状复杂多样,临床上容易误诊,部分患者在出现症状数年后才能确诊。
(2)胃泌素瘤(ZES,卓艾综合征):多位于十二指肠或胰腺,包括散发性ZES和遗传性的ZES。遗传性ZES,即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1型(MEN1),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综合征,约占到ZES的20%~30%。ZES主要因胃酸分泌过多产生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单发性和多发性十二指肠溃疡、消化道症状、胃食管反流(GERD)和腹泻。多数患者是因为长期难治的消化道溃疡(PUD)和/或GERD最终才得以确诊。
(3)罕见的功能性pNETs(RFTs):大部分RFTs诊断时即存在远处转移,5年生存率与肿瘤的生长速度相关,而与激素分泌水平无明显关系。2.2无功能性pNENs(NF-pNENs)约占所有pNETs的60%~90%。在血液和尿液中可能有激素水平的升高,但是并不表现出特异的症状或综合征。当肿瘤体积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可能出现肿瘤压迫的相关症状,如消化道梗阻和黄疸;也可能出现转移相关的症状。2.3罕见的遗传性NETs以下遗传性NETs均属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1)MEN1:约20%的胃泌素瘤、<5%的胰岛素瘤或RFTs为MEN-1。
(2)视网膜小脑血管瘤疾病(VHL):10%~17%的VHL合并NF-pNETs,可累及多个器官组织,包括肾(肾透明细胞癌)、肾上腺(肾上腺嗜铬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成血管细胞瘤)、眼(视网膜血管瘤)、内耳(内淋巴囊肿瘤)、附睾(附睾囊腺瘤)及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和实性高分化NETs)。(3)神经纤维瘤病1型(NF-1):也称为VonRecklinghausen综合征(冯·雷克林霍森综合征),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综合征。NF-1中有0~10%合并NETs,最常见为十二指肠生长抑素瘤,也有少部分为pNETs。常见的临床表现有皮肤出现牛奶咖啡斑(>99%)、多发性神经纤维瘤(>99%)、皮肤褶皱处的雀斑(85%)、虹膜错构瘤(Lisch结节,>95%)、视神经胶质瘤和骨的发育异常。
(4)结节性硬化(TS):<1%的患者合并pNETs。主要为神经-皮肤的多系统异常,表现为几乎所有器官的错构瘤,主要为结节性硬化症(TSC)1和TSC2的基因突变所致。
3影像学检查pNENs肿瘤生长的位置和转移情况是决定能否根治性切除的关键。推荐的影像学检测手段,包括CT、MRI、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PET-CT、超声检查、超声内镜(EUS)、术中超声(IOUS)及选择性血管造影等。
3.1常规检测手段常规检测手段包括增强CT、MRI、超声检查及EUS。
3.2特殊检测手段
(1)生长抑素受体显像(SRS):
(2)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PET-CT:
(3)选择性血管造影(SAG)等:
4生化指标
血浆嗜铬粒蛋白(CgA)是NENs中最常用、最有效的肿瘤标志物,可用于协助诊断、指导治疗和评估疗效,还可用于肝转移患者的随访。
血浆CgA是诊断pNETs的最佳生化指标,但是NEC患者的血浆CgA往往是阴性,可以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协助诊断及随访。此外,血浆CgA联合胰腺多肽(PP)检测,可将pNENs诊断的灵敏度从74%提高至90%。
4.1胰岛素瘤应通过72小时饥饿试验(有研究认为48小时饥饿即可)进行诊断,即患者饥饿后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如满足以下6条即可诊断:(1)血糖≤2.22mmol/l(≤40mg/dl),(2)胰岛素水平≥6μU/ml(≥36pmol/l),(3)C肽水平≥pmol/l,(4)胰岛素原水平≥5pmol/l,(5)β-羟丁酸≤2.7mmol/l,(6)血/尿中无磺脲类药物的代谢产物。上述标准提示,在低血糖状态下,胰岛素分泌没有受到抑制,说明胰岛素瘤能自主分泌胰岛素。目前,推荐采用胰岛素特异性检测方法,如放射免疫法、免疫化学发光分析法等。4.2胃泌素瘤98%以上的胃泌素瘤患者的空腹血清胃泌素(FSG)水平升高,但特异性不高,87%~90%的患者胃酸分泌过多,%的患者胃酸pH<2。怀疑胃泌素瘤的患者,在实验室检查前应当停服PPI,改为服用H2受体阻滞剂,1周后再进行检测。
4.3RFTs应当检查相关的激素水平,如怀疑胰高糖素瘤,应检测胰高血糖素等。
5病理学特征与其他前肠NENs相比,pNENs并没有特殊的组织学特征。
本共识对于pNENs部分,推荐采用年WHO的TNM分期系统。
6诊断流程如前所述,对于功能性pNENs的临床诊断,应该包括临床症状、与该疾病相关的特殊生化指标如胰岛素瘤、胰高糖素瘤的血糖水平以及相应激素分泌过多的证据,然后通过医学影像学和病理学等检查最终明确诊断。
7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的治疗7.1手术治疗
(1)局限期pNENs:对于局限期pNENs,除非合并有危及生命的其他疾病或手术风险极高,原则上建议实施手术切除。
(2)功能性pNET: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愈。①胰岛素瘤:所有胰岛素瘤,无论大小和是否为MEN-1,都应尽可能手术切除;85%~95%可以通过手术治愈。②胃泌素瘤:术前进行CT、MRI及PET-CT检查,有助于胃泌素瘤的精确定位。对于局限性胃泌素瘤患者(非MEN-1),建议行根治性切除及周围淋巴结清扫,治愈率达20%~45%。
(3)局部进展期和转移性pNENs:对于局部复发、孤立的远处转移或不可切除的pNETs,经治疗后转为可切除病灶,如果患者体力状况允许,应考虑手术切除。
(4)遗传性NETs:对于合并MEN1的功能性pNETs,建议手术切除;对于MEN1相关的无功能性pNETs,手术原则基本上同散发性pNETs。
(5)需要注意的问题:①进展期pNETs患者手术后,若需要长期应用SSA治疗;如患者有胆囊结石,会增加患胆汁淤积和胆囊炎的风险,建议同时行胆囊切除术。②合并类癌综合征的患者在麻醉前,需静脉应用SSA,如奥曲肽,以防止出现类癌危象。7.2术后治疗
对于根治术后的G3患者,原则上建议按照相应部位腺癌的原则选择辅助治疗人群;但是目前国外有专家认为对于高增殖活性的NET,即使无淋巴结转移或脉管癌栓等高危因素,也推荐行术后辅助治疗,包括全身治疗和/或局部放疗,而辅助化疗推荐采用EP/EC方案。
R2切除术后:对于减瘤术后的患者,应当按晚期pNENs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全身和局部治疗。7.3肝脏局部治疗可通过射频消融、动脉栓塞及选择性内放射治疗等局部治疗手段,控制肝转移灶,有效地减轻肿瘤负荷,减少激素分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肝动脉(化疗)栓塞(TAE/TACE):
(2)射频消融治疗(RFA):
(3)肝移植:
综上所述,针对pNENs肝脏转移的局部治疗,迄今所见的多是小样本的回顾性研究报告,尚无明确的适应证及治疗时机,在控制全身病灶的前提下,主诊医师可以根据临床经验考虑局部治疗。
7.4无法手术切除的局部晚期及转移性pNENs的药物治疗
(1)抗增殖治疗:
①生物治疗:SSA,包括奥曲肽、奥曲肽微球及兰瑞肽等。
②全身化疗:链脲霉素联合5-FU和/或表阿霉素治疗G1/G2pNETs的证据较为充分,ORR为35%~40%。
③靶向治疗:舒尼替尼和依维莫司对转移性pNETs具有较好的疗效及耐受性。
④肽受体放射性同位素治疗(PRRT):如果SRS提示病灶有放射性摄取时,PRRT可作为一种治疗选择。
(2)控制症状的治疗
胰岛素瘤:患者可通过少食多餐、静脉输注葡萄糖来调节血糖。
胃泌素瘤:组胺H2受体抑制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以及法莫替丁等)和PPI(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和雷贝拉唑等),能够控制胃酸过量分泌引起的ZES。其中PPI每次给药后的作用时间较长,且长期使用安全性良好,是抑制胃酸分泌的首选药物。
其他功能性pNETs:SSA对于RFTs的症状控制疗效显著,尤其对于胰高糖素瘤、生长激素瘤及VIP瘤患者。
综上所述,控制症状应首选SSA(酌情联合或不联合干扰素),针对不同的激素可使用相应的拮抗剂抑制其分泌。局部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效果。对转移性胰岛素瘤,可采用依维莫司以及PRRT作为控制症状的二线治疗。见图4。
8随访一般认为,所有的NETs都是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应该进行长期随访。根治性切除术后的pNETs,每6~12个月1次,至少需随访7年;若出现症状,应随时复查。对于未手术切除的低危患者,第1年应每3个月随访1次,以后每半年1次至少3年,之后每年随访1次。已有远处转移的pNENs患者,应当每3~6个月随访1次。接受治疗的患者随访时间需相应缩短,pNEC患者应按照腺癌的随访要求进行。随访项目推荐CT或MRI和血清CgA、NSE检查,对于表达生长抑素受体2α的pNENs,也可结合SRS进行随访。
第二部分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GI-NENs)1流行病学GI-NENs包括胃、十二指肠、小肠、阑尾、结肠以及直肠NENs,其中回肠、直肠和阑尾NENs最为常见。
2临床特征及预后2.1胃神经内分泌肿瘤(gNENs)可分为四型:1、2型g-NENs是由高胃泌素血症引起的肠嗜铬细胞样细胞瘤(ECLoma)。3型g-NENs多为散发,无胃泌素升高,可以是G1、G2或G3。4型较少见,恶性度较高(NECG3),生物学行为类似胃腺癌,治疗原则也参照胃癌。见表6。2.2十二指肠神经内分泌肿瘤(d-NENs)75%的d-NENs直径<2cm,大多局限在粘膜层及粘膜下层,虽然>95%的d-NENs分泌GI肽/胺,但90%的患者没有明显的症状,临床上多由于消化不良行胃镜检查时发现。
2.3空回肠NENs占小肠肿瘤的30%~50%。大多是由于发现转移灶后寻找原发灶或不经意间发现。原发灶引起的最常见的症状为非特异性腹痛,主要因为小肠蠕动障碍、小肠梗阻及肠系膜纤维化引起的肠系膜缺血等。类癌综合征:在转移性小肠NENs中,有20%~30%的患者可表现类癌综合征,其中分泌性腹泻占60%~80%,面部潮红占60%~85%,还有20%表现为类癌心脏病(CHD)及右心纤维化。
类癌危象是类癌的严重并发症,通常是由体力活动、麻醉、手术或化疗等引起的潜在致命性的激素大量分泌。
2.4阑尾NENs阑尾NENs约占阑尾肿瘤50%以上,占胃肠道NENs的20%。好发年龄为40岁左右,70%的肿瘤位于阑尾尖部。由于没有特异的症状,大多系其他原因进行阑尾切除术后病理检查中偶然发现。
2.5结直肠NENs症状与结直肠癌类似,大多数为非功能的。没有与激素分泌相关的类癌综合征症状,仅表现为疼痛、肛周坠胀感、贫血及便血等非特异性症状,另外,原发肿瘤或肝脏转移引起的占位效应可引起相应症状。
3影像学检查GI-NENs主要通过内镜和镜下活检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诊断,EUS可以协助局部肿瘤的分期和内镜下的息肉切除。3.1g-NENs内镜活检应当包括最大腺瘤的活检、胃窦部(2块)、胃底(2块)以及胃体(2块)。对于>1~2cm的gNENs应当行EUS检查。
3.2阑尾NENs大多数阑尾NENs是在阑尾切除术后发现。对于最大直径<1cm且为R0切除的患者,术后不需要常规影像学随访检查。
其他NENs按相应部位的腺癌类型完善全身检查。
4生化指标与pNENs一样,血浆CgA是较灵敏的肿瘤标志物,并且可预测患者预后;但是应用PPI、慢性肾衰、慢性萎缩性胃炎、肝硬化、心衰、肝细胞癌以及甲状腺髓样癌,可能会影响CgA的水平。类癌综合征的患者肿瘤分泌5-HT,但不建议检测血清5-HT。24小时尿5-羟吲哚乙酸(5-HIAA)是5-HT的代谢产物,其检测类癌综合征的灵敏度为%,特异性为85%~90%。对于诊断空回肠NENs的灵敏度为70%~75%,特异性为%。
5病理学特征NENs应按病理组织学和增殖活性进行分级,根据核分裂象数和(或)Ki-67标记率两项指标可分为G1、G2和G3,具体内容参见pNENs部分。
6治疗6.1手术治疗(1)g-NENs:1型g-NENs,<1cm多发肿瘤,经活检证实后可以随访观察。对>1cm的g-NENs,应当行EUS,根据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决定内镜下切除还是外科手术切除。对于T2或切缘阳性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状态和意愿,选择局部切除或胃大部切除。
(2)d-NENs:对于≤1cm的d-NENs可行内镜下切除;>1cm、存在淋巴结转移、T2以及内镜下切除后切缘阳性的肿瘤,均应外科手术切除。
(3)空回肠NENs:根治性切除+淋巴结清扫(包括肠系膜周围淋巴结)为首选的治疗方式;因小肠NENs有多发倾向,术中必须仔细探查全小肠。
(4)阑尾NENs: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阑尾切除以及右半结肠切除术。<2cm的且局限于阑尾内的肿瘤,行单纯阑尾切除即可;对于极少数位于根部且未完整切除、侵犯系膜>3mm的肿瘤,需考虑行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2cm的NENs,建议行右半结肠切除术。
(5)结直肠NENs:结肠NENs的根治性手术与结肠腺癌的手术切除范围及淋巴结清扫类似。
(6)类癌综合征及相关并发症:25%~50%的类癌综合征患者合并CHD,导致患者预后差,5年生存率仅55%。如果诊断CHD,应当在类癌综合征及肿瘤控制稳定时行瓣膜置换术,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若患者存在肝转移,应当在处理肝转移灶前行瓣膜置换术。SSAs可以改善心脏储备功能,是治疗CHD必需的。类癌综合征应采用SSAs控制症状。对于难治或耐药等情况,可以选择增加SSAs的给药频率,以达到增加剂量的作用。
与pNENs一样,肝脏是GI-NENs最容易出现远处转移的部位。
6.2局部治疗局部治疗主要是针对肝转移灶的RFA、TACE等,可参照pNENs部分。6.3PRRTSRS阳性的GI-NENs(G1/G2)患者可考虑PRRT治疗。
6.4药物治疗目前可用于GI-NENs的药物包括SSA、干扰素、依维莫司和化疗等;对于不同分级的患者首选的治疗方案应该不同。其中,对于肿瘤负荷相对较大的G1和G2患者,可以考虑替莫唑胺联合卡培他滨的化疗。对于中肠及后肠NETs,只有在标准治疗均失败后才考虑化疗。NECG3患者一般首选EP/IP方案,参见pNENs部分。对于无症状的、肿瘤负荷较低同时疾病稳定的NETs患者,可考虑每3~6个月进行肿瘤标志物和影像学的密切随访,直至疾病明显进展。
7随访随访应包括生化指标(血浆CgA)、常规影像学检查(CT/MRI)以及内镜检查。对于R0/R1切除的NETs(G1/G2),建议每3~6个月复查CT/MRI;对于NEC(G3)应每2~3个月进行复查。若18~24个月后肿瘤仍然表达生长抑素受体2α,建议随访时包括SRS或68Ga的PET-CT检查。
8结语在我国,临床医师已逐渐提高对于GEP-NENs的认识,从起步走向重视的阶段,但是各家中心的实践经验有限,有关文献多是零星的、小样本的病例报道,对于许多问题的认知缺乏充分的循征医学证据加以证实支持。我们在参考国际指南的基础上形成了本共识的新版,主要是希望提醒临床医师在工作中,特别注意GEP-NENs以及与其他疾病的鉴别,规范诊疗行为和提高研究水平;而对于每例具体的患者,应当综合多方面的情况,全面衡量,实施个体化的诊疗。本共识亦将根据有关研究的不断进展,定期加以更新和完善。
[本资料由朱明恕主任医师根据《中国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专家共识(年版)》编写]
(本共识刊登于《临床肿瘤学杂志》年第10期。如欲全面详尽了解,请看全文)
.12.2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stl/8050.html
- 上一篇文章: 软组织肿瘤病理诊断的基本思路
- 下一篇文章: 姜小清胆囊当切就切,预防胆囊癌要尽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