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肛管鳞状细胞癌的诊治和预后



肛管癌与直肠癌在生物学行为及临床治疗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别。根据WHO肛门癌分类,肛管癌分为肛管鳞状细胞癌、肛管腺癌、小细胞癌和未分化癌。肛管鳞状细胞癌又包含大细胞角化性、小细胞非角化性(移行)、基底样,一穴肛原癌已归入肛管基底细胞样癌。外科手术已经不是肛管癌的首选,有效的放化疗已经使大多数肛管癌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

近30余年来,有关肛管癌的概念及治疗观念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肛管的组织学相对复杂,其肿瘤的组织学相当多样,因此肛管癌的名称几十年来一直比较混乱,一穴肛原癌、角化性、非角化性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样癌、移行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曾被用于称呼起源于该部位的肿瘤。直肠齿状线上方狭窄的环形区是胚胎一穴肛的残余,有柱状、鳞状、移行上皮或三种混合痔上皮,由此区移行上皮发生的癌称肛管鳞状细胞癌,肛管鳞状细胞癌主要发生于齿状线以下的鳞状上皮黏膜,也就是组织学肛管。肛管鳞状细胞癌是少见的肛管恶性肿瘤,肛管癌占肛门直肠癌的3.9%,肛管鳞状细胞癌占肛管癌的80%

肛管鳞状细胞癌是组织学上认可的肛管癌的一个亚群,肛管鳞状细胞癌在一定程度上与尿道上皮癌相似,或者它们在某些形式上与皮肤基底细胞癌相似,由于肿瘤周边的细胞呈规整的栅栏样(而直肠腺癌并无此表现,这可与腺癌区别),因而也称基底细胞样癌。然而这种细胞排列形式的变异一定不能与基底细胞癌相混淆,因为前者是一种常常发生转移的恶性肿瘤,而后者则相对为良性。基底细胞样癌细胞有轻度异型,而肛缘皮肤基底细胞癌无异型;本癌移行细胞型癌无细胞间桥,即使在角化珠旁的多行形癌细胞也无间桥或非常罕见,且角化珠小,这可与肛缘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肉眼观易与痔疮、皮脂腺囊肿等疾病混淆。多数肛管癌表现为肛门处缓慢生长的肿物,约一半伴有疼痛和便血,20%的病人无任何症状,其临床表现与肛管直肠癌相似。临床表现以便血最多,肛门区肿物、疼痛、里急后重,患者合并痔疮,肿瘤多位于齿状线或齿状线以下的部位。

肛管鳞状细胞癌一经确诊,应及早进行根治性治疗。既往肛管癌曾与低位直肠癌一样,以经腹会阴切除术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手术后失去肛门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低下,而且手术的局部控制效果并不满意。自20世纪80年代起,放化疗逐步取代手术成为肛管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放化疗能够保留肛门、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能够获得比手术更好的局部控制。此外,由于本癌起源的移行上皮含有鳞癌成分,对放疗敏感。经过同步放化疗,肛管鳞状细胞癌的完全缓解率达到79%~92%,局部复发率25%~30%,5年无病存活率达60%,5年总存活率达75%。以上数据表明,手术并不是肛管鳞状细胞癌的首选治疗;经过放化疗,肛管鳞状细胞癌可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治疗效果。

来源: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作者:肖小珠,陈彬,朱未波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十二周年庆
白癜风公益活动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hbyx/10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