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dquo临命终rdquo是什么
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我们每一个人,这一生都不可避免的面临死亡这个课题。这篇文章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一个生命临终的过程。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了解一些关于“临终”这个课题的知识,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
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去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孩子,在家人的多番央求下,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
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
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他们离去的时候,面容定格在扭曲的痛苦上。
在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让生命,以舒适、安详甚至美丽的姿态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
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
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
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很多病人与他人的话语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把你想说的话,告诉他吧,即使他已经无法回应,但他依然听得到。
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好好的生,好好的活,最后,好好的死去,这,就是完整的幸福了吧。
每日一禅,总有一句能打动你。微博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13833.html
- 上一篇文章: 当肿瘤君来敲门连载九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