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热的玄机上
山东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liangssw.com/bozhu/12953.htmlThesecretoflowFEVER
血府逐瘀疗低热(上)
上海中医院中医内科蒋健
以蒋健教授治疗低热的临床验案为基础,结合文献研究,探讨血府逐瘀汤的现代医学机制,对"方证对应"与"辨病治疗"等中医理论进行思考,探索中医病证思维的新模式。
引起长期低热大抵有器质性低热与功能性低热两类。器质性低热主要包括感染性低热,以及因甲状腺功能亢进、风湿热、肿瘤、贫血等原因引起的非感染性低热;功能性低热主要包括感染后遗留的低热以及手术后低热、神经功能性低热、习惯性低热、生理性低热等。
血府逐瘀汤可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血瘀证,瘀血证可以兼有发热的表现,故血府逐瘀汤可以治疗瘀血证之发热。《金匮翼》:“瘀血发热者,……是不可以寒治,不可以辛散,但通其血,则发热自止”。《谦斋医学讲稿·清瘀退热法》:“伴有瘀血的发热,不是单纯的退热药所能收效,必须结合祛瘀”。
《灵枢·痈疽篇》:“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医门法律·虚劳论》:“血痹则新血不生,并素有之血,亦瘀积不行,血瘀则荣虚,荣虚则发热”。清·朝吴澄《不居集》:“热涸其液,则干枯于经络之间,愈干愈热,愈热愈干,而新血皆枯”。因此,归纳瘀血致发热的机理主要有两种,一是瘀血阻滞,导致气血壅遏,郁而发热;二是瘀血留滞以致新血不生,血虚生热。
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所致缠绵低热颇有奇效,而且颇有微妙。
sdfd
1.血府逐瘀汤治疗低热案例介绍
1.1器质性低热(感染)
成男,60岁,年6月10日就诊。主诉:自3月1日起每日发低热,同时因血尿于3月28日在上海某院住院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万以上,ALT50.2IU,AST77IU,GGT65IU,C反应蛋白(CRP)97.3mg/L,血沉(ESR)mm/h。骨髓检查显示为感染性骨髓象。其余如过敏原测试、肿瘤指标、血清T3、T4、免疫球蛋白、补体、肝炎病毒指标、抗核抗体、双链DNA抗体等检查均无异常发现。予罗氏芬等抗生素治疗可控制体温,但未查明发热原因,诊断为“发热待查”。4月30日出院后发热旋即又起,医院求治,予抗生素则体温有所下降,停用则又发热不止。顷诊:近来体温波动在38.4°C以下,发热不定时,伴头痛,咽痛,乏力,纳差,舌淡红,舌下静脉迂曲显露,苔薄,脉细弦。血常规:WBC12.1×/L,RBC3.26×/L,Hb97g/L,CRPmg/L;未查血沉;尿常规及肝功能正常。诊断为内伤发热;证属瘀血内阻;治宜活血化瘀为主;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当归12g,生地12g,桃仁12g,赤芍12g,红花10g,甘草3g,柴胡12g,桔梗6g,川牛膝12g,青蒿12g,鳖甲15g,黄芪15g,胡黄连10g,金银花50g,7剂。嘱每日早中晚自测体温。
二诊(6月20日):服药期间,有些日子无发热,即便有发热,体温亦有所下降,最高不超过37.5°C,头痛、咽痛止,觉乏力头晕。因有时无发热,故患者自行将7剂药断续服用了10天。上方柴胡增至20g,再予7剂。
三诊(6月27日):过去1周内,低热37.2°C、37.3°C、37.4°C各1次,近3日无发热,近日觉足底麻。复查血常规:WBC9.3×/L,RBC3.49×/L,Hbg/L,嗜酸性粒细胞5.91%。上方柴胡、黄芪进一步增至30g,金银花减至30g,加川芎15g、地龙12g、连翘30g,7剂。
调治至7月22日,将近1月无低热出现。复查血常规:WBC8.3×/L,RBC3.72×/L,Hbg/L,嗜酸性粒细胞7.41%。上方去胡黄连、银柴胡、川芎、地龙、连翘,加乌梅15g,7剂。
8月8日:停药10日亦无发热。血常规:WBC9.7×/L,RBC4.05×/L,Hbg/L,嗜酸4.38%,CRP12mg/L。上方柴胡减至12g,服药至8月19日。数月后随访再无发热。11月28日复查血常规:WBC9.2×/L,RBC3.91×/L,Hbg/L,嗜酸性粒细胞2.39%;CRP8mg/L,ESR24mm/h。
本案虽因感染而出现中低热,发热病程较长,无恶风寒等表证,属内伤发热。以舌下静脉迂曲显露为线索,可判断为瘀血发热。处方以血府逐瘀汤为主,加大剂量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有助于抗感染,协同退热。
sdfd
1.2器质性低热(癌症)
姚男,78岁,年8月1日就诊。主诉:每晚七、八点辄发热,一般不超过38°C,已有3个多月,近几月消瘦十几斤,面色苍白无华,伴咳引少腹痛,腰痛,唇麻,口干,纳寐可,大便日行1次,不成形,舌质红,舌下络脉显露,苔黄腻,脉细数。曾有胃出血病史和心脏病史。发热属于血瘀兼气阴两虚(怀疑癌症低热,今开出一系列检查单);血府逐瘀汤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6g,当归6g,生地20g,桔梗6g,川牛膝6g,生黄芪15g,青蒿10g,蟞甲15g,甘草3g,苍术15g,胡黄连10g,银柴胡12g,7剂。
二诊(8月8日):药服至第2剂即无发热。今日实验室检查结果:CA1990u/mL,CAu/mL。考虑为癌症,遂转入院诊治。
本案为癌症所致长期低热,伴咳引少腹疼痛、腰痛、唇麻、舌下络脉显露,皆为瘀血之明证。因老年体质瘦弱,气阴两虚,故以血府逐瘀汤合青蒿鳖甲汤治疗,加生黄芪益气以顾其本。
sdfd
1.3功能性低热(习惯性低热)
张女,50岁,年8月18日就诊。主诉:每年夏季6~8月间易发低热,现低热已3~4日,在37.4°C~37.8°C之间,刻下37.3°C,伴头昏沉,汗出,纳差,舌淡红,舌下络脉显露,苔黄腻,脉细濡。素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热属瘀血与暑湿所致;血府逐瘀汤加祛暑湿之品:桃仁15g,红花10g,赤芍10g,川芎6g,当归6g,生地20g,桔梗6g,川牛膝6g,生黄芪15g,青蒿10g,蟞甲15g,甘草3g,大豆卷12g,藿香12g,佩兰12g,7剂。
二诊(8月25日):服药至第4剂即低热止。
时属夏季,患者低热伴头昏沉、汗出、纳差,为暑湿之象。但除暑湿外,因患者舌下络脉显露,且素患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尚需考虑血瘀病机之存在。朱丹溪对此曾有认识:“血受湿热,久必凝浊”。湿热郁于体内,日久入络,血脉凝涩,久而化热。故以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青蒿、鳖甲养阴透邪,另加大豆卷、藿佩清宣透达之品,以清热除湿。
sdfd
1.4功能性低热(甲状腺癌术后低热)
沃女,29岁,年9月13日初诊。主诉:甲状腺癌术后已有半年,6月淋雨以后即出现低热37.6°C~37.8°C,每周低热平均出现4~5天,低热时畏风,另有泛酸纳呆,口苦咽干,头痛间歇发作并持续半天左右,舌嫩红,苔黄,舌下静脉迂曲,脉细濡。邪犯少阳,枢机不利,兼有瘀血;治以和解少阳,活血化瘀;小柴胡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处方:柴胡15g,半夏12g,党参12g,甘草12g,黄芩15g,青蒿12g,生鳖甲12g,生黄芪12g,桃仁12g,红花10g,赤芍12g,当归30g,川芎30g,川牛膝15g,桔梗10g,生地30g,予7剂。
二诊(9月20日):患者服药3日后低热即退。
低热伴畏风、口苦、纳呆,诚如《伤寒论》第97条所云:“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默默不欲饮食。”此为邪郁少阳。患者常觉头痛,且其舌下静脉迂曲,此又为瘀血阻滞。故处方以小柴胡汤合用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发热日久伤阴,佐以青蒿、生鳖甲养阴透邪。药尽3剂,低热即退。
sdfd
1.5功能性低热(感染后遗低热)
王女,43岁。年3月8日就诊。主诉:发热将盈月。患者自2月13日起开始发热,最高体温38.4°C,因正值春节期间,故未及时就医,延至2月19医院就诊,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1.5×/L,中性粒细胞87.2%。当时外院予口服抗生素,服药期间转为低热,每日上午体温37.3°C,下午可升至37.7°C。因低热持续不退,遂在他处服用中药治疗(处方为丹栀逍遥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每日午后仍然低热,体温37.4°C左右。2月27日与3月1日复查血常规均在正常范围内。顷诊每日上午体温37.3°C、下午体温37.4°C~37.5°C左右。除发热外,余无任何不适。舌淡红,苔薄,脉细弦。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生黄芪15g,生鳖甲15g,桃仁12g,红花12g,生地15g,赤芍12g,青蒿12g,当归12g,桔梗12g,川牛膝15g,柴胡20g,7剂。
二诊(3月15日):上药服至第3剂后,持续月余之发热即愈,再无发热,舌脉同上。守上方7剂,以资巩固。
本案虽有发热,但并无其它任何伴随症状并舌脉无殊,中医辨证论治实属不易。前医采用丹栀逍遥散合黄连温胆汤加减化裁,发热虽减而未尽。依据临床经验,仍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化裁,3剂服毕,即低热除。
(图文编辑李威)
石羽全人感谢您的赏识!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jbbk/1442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中医药抗肿瘤前景可期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