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得了癌症,是隐瞒还是如实相告什么是临



经常,我们看国产电视剧的情节,一位老人有了疾患,检查出来是肿瘤,癌症,然后家属出于各种考虑,隐瞒病情,打起精神,佯装轻松的说病情无碍,以博得老人宽心。

国人大概受此情节影响太深,觉得这样做很合适因为“毕竟大家都这么做”,觉得这是一种孝心:我藏起眼泪咽下悲伤,打起精神的尽我十二分的努力换取你还以为现世安稳的从容。

那么,真的这样是最好的吗?

在西方国家,患者是有知情权的。其实在我国,医师法也规定,告知患者。但是以我国无论从医疗结构还是从伦理情感、信仰危机等方面来看,医院默默的和家属达成了不成文的默契:你不说,我们也不说。

我们总觉得,不说,家人就以为自己还好,也许病症只是小的炎症或者良性肿瘤,要么吃药要么手术,积极治疗,跟死亡还相差甚远。可是家属自己清楚,手术是肿瘤切除,配合的化疗还是放疗,绝对不是一般疾病治疗的程度。那么患者自己是否察觉呢?尤其化疗等方式,其副作用明显,要跟家人解释:“这个药就是很恐怖,虽然病情不严重,但是这个药药效很猛烈,副作用很大,请您忍住。”患者自己是否会心生疑惑?这个疑惑,这种怀疑,对病情是否有好处?

我们都相信意识、意志力对疾病的作用。当一个人明确自己的疾患,发自内心的接受病情以及调动整个意志力去积极配合治疗,扛过手术且坚定的对抗了所有并发症的可能是不是更大一些呢。

从我国国情来看,医疗制度及结构,以及当前的医患关系,决定了医生并不会给家属百分百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案,而癌症,确实也没有谁能做出保证能够治愈或者延缓多长时间。大部分情况都是家属来回咨询,跑不同科室问询,后自己做出决定。那么这个决定,是家属来做,还是告诉病人自己,让病患自己决定呢?

首先,如果病患是老人。一般人,从四十岁左右开始,生命中开始迎接真正意义上的“离别”,高龄的亲人、高龄的同事、朋友的亲人等等。从四十岁左右开始,就避免不了接触到“癌症”、“肿瘤”“化疗”“手术”“预后”“死亡”这样的词、这样的事情。每个老人多多少少身边都有不少实际的病情案例,他们心里是有自己的判断和认知的。如果自己得了癌症,在早期,第一时间被告知,心理接受以后,肯定会有针对自己身体最准确的判断,毕竟身体是自己的,自己最后感受,结合医生给出的建议,作出最佳的治疗方案选择。

而且,一旦我们发自内心的接受了癌症,情绪过后,理智的面对,如果决定积极治疗,如论是手术还是放化疗,或者是中医治疗等等,是经由我们自己发自内心的意愿和意志力(will),那么无论什么治疗方式,都一定比“不知情的懵懂”效果要好的多。心念的力量,对于病情,是非常非常巨大的!

我几个医生朋友,聊到这个话题,也是说其实患者知情,从长远来看,是非常有必要的。也许当时不告诉亲人,只是一段时间还好。当病情恶化(毕竟是癌症),患者突然意识到自己的癌症,而当时身体情况以及非常糟糕,他可能也没有积极的态度去接受和消化这个事实了,大部分人,都是消极的想要避免承受身体的痛苦,实际上最后那个时间会非常快速的恶化,自己放弃生命,迅速的离开。而早期被告知的时候,身体还好,反应还不大,有几天的情绪宣泄后,接受了事实,准备积极治疗,积极的面对了手术和放化疗,忍过了副作用,反而效果相对较好,至少生命的态度,是积极的。

那么现在,我们换位思考一下。

如果是我们,查出癌症,我们愿意被期满病情,还是愿意被告知?

五秒钟,闭上眼睛,问问你自己。

。。。。。。

我妈妈的回答:“一定要告诉我啊!那样我就可以放开了周游世界了!我现在可不舍得乱花钱旅游去,但是如果现在告诉我生命就只剩下有限的时间,那我可要放纵的未来自己高兴活着了!”

真的是这样,我觉得我国家庭传统,有且上几代,勤俭节约一辈子,真让他们敞开花钱去玩儿去开心的旅游,他们真开心不起来,真的放不开。但是谁的潜意识,不想为自己而活,不想完全不管的放松的为自己而活呢。真正开始意识到生命可贵的时候,也许就是当我们知道生命只剩有限的几年、几个月的时候,那个时候,也许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的时刻!

再者说,这是一个人自己的生命,谁有权利去隐瞒实情?不让他自己决定该怎样度过余生?选择如何治疗、是否手术、是否化疗,还是索性不去治疗,在有限的时间内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选择,别人有什么资格代替本人?

而且这种病情,迟早本人会知晓,当晚期,不得不知晓或者自己悟到的时候,亲人会不会有一种被欺骗的感觉呢?被隐瞒着病情手术了、放化疗了,其实并不是病人想要的呢?也许他一早就做过决定,不想治疗,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去见想要见的人,去说那些一生都不曾说出口的话。想要去很多地方,终于想要做自己任性而为的事情。但是,家人却欺骗了他,在他最后已经因为副作用,也许头发掉光,精神萎靡,行动不便,极其痛苦。想见的人也没法见了,想做的事也没能力做了。他会多么遗憾,多么后悔。

有个朋友的父亲,肝癌,刚刚离世。他在最后的时光内,就因为家人的隐瞒欺骗,拒绝再跟家人说话。他觉得被欺骗了,他最后的岁月,很多事情也没有能力去做了,就走了。

我仔细想过,我不想被隐瞒。

那么所有的人,也许都应该在我们还健康的时候,以平常心,跟家人展开这样的对话:“我们来说说如果我身患癌症,怎么处理。”

我父母是明确的意见:请告诉我。是否治疗,如何治疗,我自己判断。

我也会这样告诉我的孩子。

我医生朋友,说过这样的现象。

在我国,过度治疗是非常常见和过分的。在国外根本不会这样过度治疗啊ICU啊插着管子不管病人的痛苦和生命质量,甚至完全没有生命尊严的有时候只是为了满足家属的“心理安慰”而维持生命体征。

问题何在?信仰危机?

过度的无神论,让国人觉得祭拜养我们的天地山川和祖先都是“迷信”。而西方国家普遍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等等。他们觉得死后,若我一生善行无数,必然上天堂。所以心态平和,家属也是一样,没有生命质量和尊严的插一身管子极其痛苦的ICU,不如平和安详的离开。在我国,早先,无论道教还是佛教,都让国人有此安然的心态。而现如今,确实不感叹差了很多。

《临终关怀》这样的文章,网上有很多,建议大家都搜索来看看。我们就得以知晓,在临终的那个时刻,我们的身体是多么的难受,需要怎样的关怀。而《西藏生死书》和《直视骄阳》也是家庭需要购入的书籍,无论老人还是孩子,都应该看看,都做到心里有数,以坦然面对这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

天主教基督教的信徒,相信自己的善行会最终去向天堂,那是多么美好的所在,比承受无限的痛苦好太多,如果极端痛苦也不过延长几日寿命,我想无论病人自己还是家属,都应该献上祝福,让其安然上路。

佛教徒一生念佛念经,早已知晓“生死无常、轮回过患、因果不虚”,知晓这一切是业力,是必然,是无常。会知道在中阴身期间走向哪里,那样的光芒指引,恰好也是可以摆脱六道轮回前往极乐世界的时刻。这个时候,亲人的有力挽留,是否阻碍了他们前往光明境界,致使灵魂被滞留人间不得超度或者再次投胎为人身呢。

人智学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其使命和功课,我们这一生,就在修炼和完成我们的功课。而我们的下一世,我们的灵魂会携带我们前世修行的成果,再次开始。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古老而智慧的灵魂。今生,我们是站在前世的基础上继续修行的。在轮回里执迷的人,会带着没有过关的问题转世,然后再不停的面临问题、制造问题、纠缠问题。。。。。。开悟的人,因为找到了答案,就会带着答案指导自己继续修行。他的身体虽然还会再次轮回,但心已出离,并且可以在享受生命的同时渡己渡人。这,就是人生和修行的意义。

所以,太执着于最后的生死,所有人平添无数痛苦烦恼和纠结矛盾,意义大吗?

“如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真思考自己和世界的未来,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我们能让生命注满神圣的意义,如果我们的临终关怀能被敬畏照亮,如果我们能把生和死看成不可分割的整体,一切会变得多么庄严啊!

如果我们每一个动作都能以慈悲为标尺,如果我们能认识万法之基础的心性,其影响又如何呢?

这必然是一场真正的革命,它将解放人们,使他们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权利(那长久以来一直被忽视的内心层面),因而活在生命的秘密和光辉之中!”

------《西藏生死书》

--------------------------------------------附,临终关怀:

关怀目标

临终关怀目标是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通过消除或减轻病痛与其他生理症状,排解心理问题和精神烦恐,令病人内心宁静地面对死亡。同时,临终关怀还能够帮助病患家人承担一些劳累与压力。

临终关怀不同于安乐死,这即不促进也不延迟病人死亡。其主要任务包括对症治疗、家庭护理、缓解症状、控制疼痛、减轻或消除病人的心理负担和消极情绪。所以临终关怀常由医师、护士、社会工作者、家属、志愿者以及营养学和心理学工作者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

在临终阶段,癌症病人除了生理上的痛苦之外,更重要的是对死亡的恐惧。美国的一位临终关怀专家就认为“人在临死前精神上的痛苦大于肉体上的痛苦”,因此,一定要在控制和减轻患者机体上的痛苦的同时,做好临终患者的心理关怀。

病人进入濒死阶段时,开始为心理否认期,这时病人往往不承认自己病情的严重,否认自己已病入膏肓,总希望有治疗的奇迹出现以挽救死亡。当病人得知病情确无挽救希望,预感已面临死亡时,就进入了死亡恐惧期,表现为恐惧、烦躁、暴怒。当病人确信死亡已不可避免,而且瞬间即来,此时病人反而沉静地等待死亡的来临,也就进入了接受期。一般说来,濒死者的需求可分三个水平:①保存生命;②解除痛苦;③没有痛苦地死去。因此,当死亡不可避免时,病人最大的需求是安宁、避免骚扰,亲属随和地陪伴,给予精神安慰和寄托,对美(如花、音乐等)的需要,或者有某些特殊的需要,如写遗嘱,见见最想见的人,等等。病人亲属都要尽量给予病人这些精神上的安慰和照料,使他们无痛苦地度过人生最后时刻。

关怀须知

1.以照料为中心

对临终病人来讲,治愈希望已变得十分渺茫,而最需要的是身体舒适、控制疼痛、生活护理和心理支持,因此,目标以由治疗为主转为对症处理和护理照顾为主。

.维护人的尊严

患者尽管处于临终阶段,但个人尊严不应该因生命活力降低而递减,个人权利也不可因身体衰竭而被剥夺,只要未进入昏迷阶段,仍具有思想和感情,医护人员应维护和支持其个人权利;如保留个人隐私和自己的生活方式,参与医疗护理方案的制定,选择死亡方式等。

3.提高临终生活质量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临终就是等待死亡,生活已没有价值,病人也变得消沉,对周围的一切失去兴趣,甚至,有的医护人员也这样认为,并表现出面孔冷漠,态度、语言生硬,操作粗鲁,不知该如何面对患者。临终关怀则认为:临终也是生活,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生活,所以正确认识和尊重病人最后生活的价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对临终病人最有效的服务。

4.共同面对死亡

有生便有死,死亡和出生一样是客观世界的自然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事实,正是死亡才使生显得有意义。而临终病人只是比我们早些面对死亡的人。死赋予生以意义,死是一个人的最终决断,所以,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要迎接挑战、勇敢面对。

转载文章:

临终关怀知识----给生命最后的安详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一个遭遇车祸的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

  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

  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

  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

  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

  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

  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了,带来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的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美国老年病学会制定的临终关怀八要素:

  1、减轻病人肉体和精神症状,以减少痛苦;

  、采取能让病人表现自己愿望的治疗手段,以维护病人的尊严;

  3、避免不适当的、有创伤的治疗;

  4、在病人还能与人交流时,给病人和家属提供充分的时间相聚;

  5、给予病人尽可能好的生命质量;

  6、将家属的医疗经济分担减少到最小程度;

  7、所花医疗费用要告知病人;

  8、给死者家庭提供治丧方面的帮助。

最后,再次向大家推荐《直视骄阳》和《西藏生死书》

以及,找到合适的时机,问问家人:“你是否希望知情?”以及“如果我得了癌症,你告诉我吗?我希望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ybzl/13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