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医学报告
排行榜简介:
中国大咖医排行榜主要是根据我国政府核准的医学、医师以及其他专业学会、协会等组织官方信息,并结合医生、学者在其专业领域获得的荣誉称号、项目成果、获奖情况,以及其在国内外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等综合评估而得出的国内首家疾病医生排行榜。
胆囊癌部分名医介绍
董家鸿:肝脏移植及肝胆胰肿瘤、胆囊癌、胆管结石、胆管损伤、门静脉高压症、急性和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外科治疗等领域国际大家
医院
美国外科学院(ACS)院士,法国外科学院(FAC)外籍院士,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组长,《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版)》专家组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医院学会整合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二轮评审候选人名单。以国际首倡的“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推动了当代肝胆外科的发展,创用了只保留尾状叶的肝胆次全切除术,体外肝切除根治复杂肝包虫病,以外伤肝脏为供肝的活体部分肝移植术等一系列外科新术式,为提高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水平作出重要贡献。
肝胆胰疾病的精准外科治疗、肝脏移植。在肝脏移植及肝胆胰肿瘤、胆管结石、胆管损伤、门静脉高压症、急性和慢性肝功能衰竭的外科治疗等领域具有一系列创新理论和技术。以国际首倡的“精准肝胆外科范式”,推动了当代肝胆外科的发展,创用了只保留尾状叶的肝胆次全切除术,体外肝切除根治复杂肝包虫病,以外伤肝脏为供肝的活体部分肝移植术等一系列外科新术式,为提高复杂肝胆病的外科治疗水平作出重要贡献。年9月13日凌晨,一台持续了19个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在医院顺利结束,医院肝胆胰中心联合麻醉科、泌尿外科,心外科,影像科,重症监护中心等专科共35人的MDT团队,成功进行世界首例体外肝切除,自体余肝移植联合肝上腔静脉移植重建根治终末期肝包虫病,这例手术是肝切除和肝移植两种技术的融合,患者目前已康复出院。
姜小清:肝移植、复杂胆道及胰腺疾病、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及复杂胆道及胰腺疾病国际名医
医院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规范化治疗委员会胆道学组组长。平均实施肝胆系统手术约-例/年,其中胆道恶性肿瘤手术超过例,肝肿瘤超过20O例,已完成肝移植超过例。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内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肝癌伴胆管癌栓等胆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擅长复杂胆道肿瘤、肝移植手术,尤其对高难度的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平均实施肝胆系统手术约-例/年,其中胆道恶性肿瘤手术超过例,肝肿瘤超过20O例,已完成肝移植超过例。对于肝门部胆管癌、胆囊癌、肝内胆管癌、壶腹周围癌、肝癌伴胆管癌栓等胆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已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
胆囊癌疾病百科
在胆囊恶性肿瘤中胆囊癌占首位,其他尚有肉瘤、类癌、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巨细胞腺癌等。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胆囊癌是一种恶性程度非常高的肿瘤,一般发现时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患者能手术,仅有不到16%的患者生存期超过5年。
胆囊癌的预防重点: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特别是胆囊结石大于3cm,瓷化胆囊、单发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宽蒂息肉这些疾病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如果患有以上疾病应该尽早进行胆囊切除。
胆囊癌临床表现
早期:一般是无明显的临床症状,有一些合并了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的患者可能会出现右上腹饱胀不适、隐痛等慢性胆囊炎的表现。
中晚期:会出现右上腹痛,并逐渐加剧的症状,如肿瘤侵犯了胆管,会出现皮肤眼白发黄等症状。
晚期:肿瘤转移至肝脏、肺、脑、骨骼等部位,可相应出现转移部位疼痛以及相关脏器的症状。
胆囊癌主要诊断指标
医学上通常是联合肿瘤标记物和CT、MRI来诊断胆囊癌,通常会有肿瘤标志物CA19-9、CEA、CAl25和CA升高,同时肝胆超声、CT和MRI上能看到胆囊位置有肿块。但是这些在早期胆囊癌中的确诊率并不高,不到30%,一般能查出来时都是中、晚期的。
在肿瘤标本的CEA免疫组化研究报告中胆囊癌的CEA阳性率为%。进展期胆囊癌患者血清CEA值可达9.6ng/ml,但在早期诊断无价值。CA19-9、CA、CA15-3等肿瘤糖链抗原仅能作为胆囊癌的辅助检查。
胆囊癌手术方法临床案例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诊断困难,恶性程度较高,易发生侵袭转移,预后极差。中位生存期仅十个月,5年生存率总体仅为5%,根治性切除术后也只有16.5%左右。且近年来胆囊癌发病率有显著增高趋势。手术仍是目前唯一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特异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大多数病例发现时往往已是晚期,失去手术机会。目前,临床上常用铂类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虽有一定意义,但对提高生存率收效甚微。另外,肿瘤基因组的精准测序、靶向治疗也使晚期肿瘤患者有了新的希望。
因此,胆囊癌应以预防为主: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特别是胆囊结石大于3cm,瓷化胆囊、单发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宽蒂息肉这些疾病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如果患有以上疾病应该尽早进行胆囊切除。
中国抗癌协会胆道肿瘤专业委员会创始人、中国医师协会肿瘤规范化治疗委员会胆道学组组长姜小清表示:临床上除了切除胆囊后意外发现胆囊癌,早期很难发现;等到发现,基本就是中晚期。中晚期胆囊癌的很少有能存活时间大于5年。总体而言,中晚期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很低。
遗憾的是,手术是唯一效果较好的治疗方法。但由于胆囊癌进展迅速,容易侵犯周围脏器、血管以及远处的转移,大部分患者一经发现就已经丧失了接受根治术的机会,预后很差。
其二,胆囊癌对化疗不敏感,目前也没有公认的化疗方案,最常用的是以氟尿类为基础或者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但缓解率不高,延长生存时间短,效果也不是很理想。
胆囊癌的放疗效果不是很明确,现在的放疗方法有很多,比如三维适形放疗、伽马刀、射波刀等,对于那些没有接受根治术的晚期胆囊患者,放疗不能延长他们生存时间。
随着医学的发展,肿瘤的精准治疗、免疫治疗等新兴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但是在胆囊癌的治疗应用中,目前还没有见到有好的疗效案例的出现,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胆囊癌的治疗上有所突破。
除了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对胆囊癌的治疗都不理想,胆囊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基本一致。
姜小清认为现阶段胆囊癌是不能治愈的,只能以预防为主,这里的预防不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而是一旦发现胆囊病变,在它还没有转变成癌症的时候就去治疗,或手术切除。
医院:国内首次自主研发治疗晚期胆囊癌新药启动I期临床研究
上海交通大医院普外科刘颖斌教授领衔团队,多年来致力于胆囊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胆囊癌研究领域屡有重大突破。在国内率先建立胆囊癌转移相关研究动物和细胞模型,成功建立胆囊癌PDX(patient-derivedxenograft)模型、构建了ZFX转基因小鼠、完成胆囊癌原代细胞培养。在国际上首次对于胆囊癌转移相关差异表达蛋白分子进行系统性筛选、在国际上率先开展胆囊癌相关lncRNA研究等等。
其中,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普外科在国际上首次发表胆囊癌相关外显子突变谱,发现ErbB信号通路突变与胆囊癌进展密切相关,该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尖杂志《NatureGenetics》上(IF=31.6),并且被《Science》专题报道。正是基于此项研究结果,我科将开展国内首次自主研发的新药KBP-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晚期胆囊癌治疗的I期临床试验。所谓I期临床试验,即包括初步的临床药理学、人体安全性评价试验及药代动力学试验,为制定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KBP-是我国自主研发的新一代不可逆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对于第一代可逆性酪氨酸激酶,KBP-有药效强、可克服获得性耐药、降低临床剂量等优势。KBP-能有效阻断ErbB家族基因的相关位点。通过前期的动物实验及细胞学实验发现,KBP-能抑制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及转移能力,效果显著,且毒副作用较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明显减小。该项临床试验的实施将为改善晚期胆囊癌患者生存质量及生存率带来一线希望。
该试验将于年3月正式启动,第一批计划招募30-50个晚期胆囊癌患者入组。我院普外科、肿瘤科、GCP办公室相关领导及医师、护师参与了启动会,由药品研发单位相关技术人员详细解读了I期临床试验研究方案及质控标准。医院副院长、普外科主任刘颖斌教授致辞承诺将严格按照一期临床试验标准,高质量完成本项临床试验,为探索晚期胆囊癌的精准靶向治疗,改善晚期肿瘤患者的生存率迈出重要的一步。
胆囊癌的预防
原发性胆囊癌临床上较为少见,根据国内报道仅占所有癌总数的1%左右。胆囊癌常与胆囊良性疾患同时存在,最常见是与胆囊结石共存,结石的慢性刺激是重要的致病因素。另外,胆囊息肉也非常容易演变为胆囊癌。因此预防胆囊结石和胆囊息肉对于预防胆囊癌至关重要。有症状的胆囊结石,特别是胆囊结石大于3cm,瓷化胆囊、单发直径大于1cm的胆囊息肉、宽蒂息肉这些疾病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如果患有以上疾病应该尽早进行胆囊切除。
胆结石是吃出来的
20年前胆结石的发病率大概只有3%~5%,而现在发病率是10%~15%,有些地区可能比例更高。这与饮食习惯改变有很大的关系。
不爱吃早饭
胆汁的主要成分除了水以外,还有胆固醇、胆盐、磷脂,这三者的比例如果发生了失调就会容易产生结石。
人在夜间睡觉时,肝脏仍在工作,分泌的胆汁存入胆囊。摄入早餐后,胆汁能够正常排泄出去;如果不吃早餐,一晚上浓缩的胆汁排不出去,液体状的胆汁最后变成粘稠状。
若长时间不吃饭,胆汁中的水分被胆囊大量吸收,胆汁形成泥状的东西,时间越长胆泥就会变成结石。
爱吃高脂高蛋白食物
胆结石可分成三类:一类是胆固醇结石,这种类型最常见,占60%~70%;还有一类是胆色素结石;比较少的一部分是混合型结石,就是又有胆固醇又有胆色素。
高油脂、高胆固醇饮食会导致胆结石发生率升高。像美国人很早就吃麦当劳、肯德基等快餐,所以胆囊结石的发病率就比中国高。近年国内饮食结构发生改变,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
结石需不需手术看这三点
是否是超过3厘米的大结石。
是否是充满性结石。
这两种情况下不管疼还是不疼,都该做手术。主要为了避免胆囊癌的发生。胆囊癌的发病率随着胆结石发病率的升高上升,临床中胆囊癌的病人越来越多,且80%以上的胆囊癌病人合并胆结石。
3.是否经常疼。经常犯胆囊炎,一吃点油腻东西就疼,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
胆囊息肉容易癌变成胆囊癌
胆囊息肉发病率为5%,一共分为两类。最常见的叫胆固醇息肉,和饮食有关,就是吃油腻食物过多。这种息肉多数是多发,大小多数在5毫米左右,很少超过1公分;还有一类息肉叫腺瘤样息肉或肿瘤性息肉,这类息肉会增大。
息肉容易癌变成胆囊癌。息肉超过1公分,要进行手术治疗;如果没有超过1公分,建议每三到六个月复查B超一次。
Android客户端下载:
特别提示:由于Android版白癜风是什么导致的北京中科白颠疯曝光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zyzz/10567.html
- 上一篇文章: 易感基因肿瘤专家建议分析
- 下一篇文章: 2015年全国医用设备使用人员业务能力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