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新型口服抗凝药与消化道出血风险之间的



白癜风怎么引起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10/4211291.html

近日,上海交通大医院药学部和心内科联合研究团队(仁济抗凝管理与研究小组)在消化领域权威期刊《临床胃肠病学和肝病学》(ClinicalGastroenterologyandHepatology)在线发表题为《新型口服抗凝药的主要胃肠道出血风险: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RiskofMajorGastrointestinalBleedingWithNewvsConventionalOralAnticoagulant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nalysis)的研究成果,明确新型口服抗凝药与消化道出血风险之间的联系。

目前,新型口服抗凝药是否会增加消化道出血风险存在争议,这给临床抗凝药物决策带来困难。为此,通过系统评价手段,研究团队对过往发表的43篇随机对照研究(RCTs)以及41篇大数据库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新型口服抗凝药与传统抗凝药相比不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同样的结果在大数据库研究中获得验证。而针对不同新型抗凝药物(如达比加群、利伐沙班等),其胃肠道出血风险不尽相同。该研究为目前新型抗凝药领域内最大规模的循证评价之一,为临床抗凝药的优选提供了证据支撑。该论文通讯作者为药学部林厚文教授和心内科卜军教授,第一作者为顾智淳、魏安华(华中科技大学同医院)和张弛。

据介绍,在中国,房颤脑梗的风险明显高于欧美国家,甚至是韩国和日本,但合理使用抗凝药的患者仅有10%左右,我国目前缺乏高质量的抗凝管理体系。

年,在药学部林厚文,心内科卜军和王新华的倡导下,仁济抗凝管理与研究小组正式成立。该小组由临床药师牵头,为心内科医师、临床检验师和护士组成的多学科协作团队,为住院患者提供标准化的抗凝管理服务。随着抗凝小组工作的深入,年10月,在房颤中心建设的背景下,专注于房颤患者抗凝的联合门诊(医师和药师)医院门诊大楼4楼心内诊区正式开诊(每周四下午)。目前,该联合门诊已为例患者建立抗凝档案并实行全程化的抗凝管理,帮助这些患者树立抗凝管理意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医院药学部秉承以“临床问题”为导向的药学科研模式,在抗凝药学实践中,为特殊患者制定个体化抗凝方案,并总结经验,提炼科学问题,发表10余篇优化抗凝的病例报道(如左心耳封堵的抗凝策略,胆囊癌合并瓣膜病患者的抗凝策略等)和临床研究。此外,依托仁济临床药学研究中心和心内科,抗凝小组正在开展多项抗凝药物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以期为抗凝药的精准化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缺乏高质量的循证证据是临床难以制定最优抗凝方案的主要原因。医院“研究型”临床药师借助我院循证研究平台为临床抗凝决策提供证据支撑。目前,抗凝小组完成8项新型抗凝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如肾功能不全患者的抗凝决策分析,新型抗凝药的骨折、肾脏损伤、认知障碍风险分析等),已成为国内新型抗凝药领域最重要的循证评价团队之一。

房颤管理技术的提升,带来管理服务的延伸。6月6日的中国房颤日,医院房颤中心作为“中国房颤中心示范中心”,医院心内科主任卜军、副主任医师王新华和花木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陈国良共同牵头下,正式成立了仁济-花木房颤中心联盟,双方将充分发挥学科示范作用和带动效应,进一步规范房颤疾病分级诊疗模式,扩大房颤患者的管理内容,提升区域内房颤防治能力和医疗管理能力。

仁济抗凝管理与研究小组也将在服务延伸中砥砺前行,医院-医院联动的房颤抗凝管理体系,让老百姓享受更加规范化的房颤管理服务,为打造健康中国,健康上海做出积极的贡献。

编辑:叶佳琪

——上海医院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zyzz/13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