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年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获
黑龙江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www.xianmeng.net.cn/fengshang/xinchao/870.html
9月27日,上海青年科技英才颁奖仪式在科学会堂举行,共有30位获奖。
金秋的上海科学会堂丹桂飘香,由市委组织部、市科技党委、中科院上海分院、市科协等单位联合主办的上海科学会堂草坪音乐会盛大举行,主办方秉承促进科学与艺术创新交融的理念,邀请了艺术界优秀团体及艺术家,用科学与艺术之美交融的赏心悦目形式和动人旋律,慰问一批科技工作者优秀代表等上海高层次人才。陈赛娟、叶叔华等近20位院士参加音乐会。
音乐会开始前,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冷伟青,市科技党委书记刘岩,中国工程院院士、市科协主席陈赛娟分别为朱融融等29位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丁雷等10位年上海“最美科技工作者”、上海市船舶与海洋工程学会等13家市科协五星级学会颁奖和授证。
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基础研究类)(以姓名笔画为序)
朱融融同济大学教授
陈志钢东华大学研究员
陈金辉复旦大学研究员
项晓刚上海交通大医院副研究员
赵俊复旦大学教授
赵强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高强医院教授
梁倩倩上海中医院研究员
鲁伯埙复旦大学研究员
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成果转化类)(以姓名笔画为序)
王振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副主任医师
毕庆贞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
李茂岚上海交通大医院研究员、副主任医师
何道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医院副主任医师
应天雷复旦大学研究员
陈嫣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陈少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
项延训华东理工大学教授
禹海涛同济大学教授
第十届上海青年科技英才(企业创新类)(以姓名笔画为序)
丛昊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
任斐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研究员
朱清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高级副总裁
朱明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工
杨光军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设计科长、高级工程师
吴宏磊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
谷志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
赵万良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研究员
赵婵娟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研究员
展益彬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板块总经理、高级工程师
基础研究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朱融融,年11月生,同济大学教授,主要围绕纳米材料和再生医学进行创新性交叉研究。对纳米材料在再生修复领域的新功能进行机制解析,设计出可以替代LIF因子调控干细胞命运的纳米活性材料,创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DeepScreen系统,提出了基于生物材料-因子体系的神经再生修复新方案,研发了可改善损伤区微环境,且具有特异性受体靶向功能的新型纳米材料。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杨辉,年8月生,中科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基因编辑技术的应用研究。使用CRISPR/Cas9工具成功特异性敲除了一条染色体,为治疗唐氏综合症患者提供了新思路;建立了更为精准的全基因组脱靶检测技术,成为评估基因编辑技术安全性的新工具;通过CasRx系统将小鼠胶质细胞转分化为特定神经细胞,实现帕金森病、青光眼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治疗。相关成果发表在Cell、Science、Nature等期刊。曾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陈志钢,年10月生,东华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光热材料的合成和应用研究,提出构筑高效近红外光热材料的新策略,发展利用光热和化疗协同效应高效治疗肿瘤的新体系,建立构筑“All-in-one”型成像-化疗纳米材料的新方法等。发表SCI论文篇。2次入选科睿唯安发布的全球高被引科学家,4次入选Elsevier发布的中国高被引学者。曾获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陈金辉,年11月生,复旦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中高能核物理实验领域研究。在反物质原子核实验探测和夸克物质性质测量上取得一系列成绩,包括发现反物质超氚核,并实现其质量和分离能的精确测量等。作为主要作者在Science、Nature、PhysicsReports、NaturePhysics等发表多篇实验文章,并多次代表STAR实验组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大会报告。曾获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排名第四)、美国物理学会GeorgeEValley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赵俊,年3月生,复旦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用中子散射探测关联体系的新奇量子态方面的研究。在铁基超导体中率先建立一个铁砷超导体的磁结构和晶格结构的完整相图,并解出其母体磁相互作用有效海森堡哈密顿量;实验揭示了FeSe超导体的磁基态和配对波函数相位,在电子型FeSe中发现扭曲的磁涨落结构;发现铁锗超导体中的铁磁涨落;在稀土三角格子磁体中发现自旋液体和隐藏序的谱学证据。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求是杰出青年学者奖获得者。
赵强,年4月生,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GPCR结构药理学相关研究。解析了数个不同GPCR与药物分子的三维结构,包括抗血栓药物作用靶点P2Y12R和P2Y1R,以及艾滋病毒感染共受体CCR5等;采用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胰高血糖素受体与多种不同下游信号分子的复合物三维结构。相关研究成果陆续发表在Science、Nature等国际期刊。曾获第十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项晓刚,年6月生,上海交通大医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危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机制及诊治研究。聚焦免疫细胞及炎症因子平衡在肝脏损伤与修复中的作用,首创“三阶段慢加急性肝衰竭造模法”,阐明了IL-22在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作为潜在药物干预病程进展的价值。参加援鄂医医院光谷院区危重病房救治病患,其间针对实际问题创新发明,设计相关防护装置并转化量产,有效提高一线医护的防护安全。
高强,年4月生,医院教授,主要从事肝肿瘤的临床和转化研究。聚焦于“肝癌的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提出了肝癌分期分型与个体化诊疗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揭示了肝癌演进的“时空异质性”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和应对策略,阐明了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可塑性和异质性的“蓝图”及重塑机制等,以通讯或第一作者身份在Cell等发表SCI论文50余篇。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梁倩倩,年3月生,上海中医院研究员,主要从事关节炎病理变化和淋巴管系统相关性,以及“蠲痹法”作用机制的研究。建立了“淋巴管系统结构与功能”检测体系,用于活体、动态、无创伤性评估关节炎病理变化程度、病理分期及药物疗效。发现“痹证”的病理基础是“淋巴管系统结构异常与循环功能障碍”,建立了关节炎药效评价和机制研究体系和平台。发表SCI论文36篇。曾获年上海医学科技奖一等奖等。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鲁伯埙,年10月生,复旦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神经疾病及蛋白质降解领域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提出利用自噬小体绑定化合物(ATTEC)特异性降解致病蛋白的原创概念,后将此概念成功实施于导致亨廷顿病的变异HTT蛋白,并可拓展至其他致病物质,为特异性降解致病蛋白提供了全新路径。以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主刊及子刊等发表论文近20篇,研究成果被Nature等期刊8次专文评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英国“牛顿高级学者”获得者。
成果转化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王振伟,年5月生,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呼吸系统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坚守抗击疫情最前线,先后赴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医院,开展针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中医药治疗。使用中药汤药口服、灌肠等方法,将六字诀功法、敷贴、针灸转化运用,形成了抗击新冠肺炎的“上海经验”。曾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毕庆贞,年7月生,上海交通大学研究员,主要研究航空航天高档数控机床。提出了运载火箭贮箱整体筒段镜像铣方法,主持研制了火箭贮箱和飞机蒙皮镜像铣装备,实现了大型超薄零件加工从化学腐蚀铣到数控机械铣的升级换代;提出了自由曲面多约束直纹化和线接触加工方法,开发了工艺软件和五轴机床,实现了航天发动机诱导轮线接触加工,效率提升到原来的4倍。曾获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二)。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应天雷,年6月生,复旦大学研究员,主要从事新发传染病抗体药物开发、创新型新结构抗体设计与研发。建立了基于超大容量抗体库的全人源抗体快速研发平台,开发了一系列高活性、高安全性的全人源单抗,并开发了一系列新结构抗体构架,研发了抗新冠病毒全人源纳米抗体n等。发表81篇SCI论文,完成“抗乙型肝炎G12人源单克隆抗体药物”等4项成果转化。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李茂岚,年2月生,上海交通大医院研究员、副主任医师,长期从事胆道恶性肿瘤的临床诊治及基础研究工作。带领团队在国内率先开展胆囊癌精准外科治疗,有效提高根治性手术切除率和术后患者的生存率,建立和完善了胆囊癌样本和数据库,运用多组学方法研究胆囊癌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驱动基因及分子机制,探索新的临床诊治标志物和靶点,研究成果在30医院及科研机构推广应用。曾获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二)。
何道敬,年2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信息安全攻防的产学研工作。主持研制了多个信息安全系统并应用于国家大型企事业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发表IEEE权威期刊论文51篇。已申请发明专利85项,其中第一发明人74项。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卫星互联网安全防护体系,部分成果已应用到我国关键型号星载系统上。曾获年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排名第一)。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
邹最,年3月生,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围绕脓毒症诊疗新思路、围术期医疗器械研发等方面开展研究。主动请缨援鄂,开展临床工作的同时进行创新转化研究,设计了可降低医患风险的二次插管装置,获得军队优秀专业技术人才I类岗位津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各级课题,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含共同)发表SCI论文30余篇,授权专利30余项。
陈嫣,年12月生,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排水工程科研、咨询、设计工作。创新研发了“新型室外负压污水收集技术”和“合流制溢流调蓄技术”,集成了“平原河网地区海绵城市建设适用技术”和“低碳型市政排水系统建设关键技术”等,并开展推广应用。承担国家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等各级科研课题近30项,编制国家、行业、地方等各类标准10余项。
陈少强,年5月生,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高效率新能源器件和超快光芯片研究,开创了基于绝对值EL效率与成像的高效率太阳能电池检测分析技术,提出并验证了基于动态增益饱和模型的超快半导体激光器仿真技术。带领团队实现了具有世界最高效率太阳能电池,以及具有世界最短脉宽、超带宽连续可调的电驱半导体激光器的成果转化。曾获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禹海涛,年11月生,同济大学教授,主要从事地下结构抗震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在长大隧道非一致多台阵试验原理、多尺度耦合方法、强震差动控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成果纳入行业标准3项,应用于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深中通道、大连湾海底隧道、上海越江长大盾构隧道等20余项重大工程,解决了隧道抗减震设计难题。发表SCI论文48篇,ESI高被引4篇,曾获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项延训,年5月生,华东理工大学教授,主要从事超声检测理论、技术及应用的研究。针对高端装备构件服役状态微弱变化检测手段缺失的难题,建立了非线性超声导波激发解析理论及评价方法,研制了工程测量仪器,为结构早期损伤定位与评价提供新手段。曾获年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一)。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企业创新类
(共10人,按姓氏笔画排序)
丛昊,年11月生,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研究员,主要从事民用飞机结构设计。先后参与ARJ21、C和CR研究。担任C机体结构总装现场IPT和短舱吊挂IPT项目经理,带领团队完成了C吊挂结构设计、减重优化、取证构型设计发图、短舱接口协调和系统集成更改,完成了吊挂结构各工况静力验证试验等,保证了C飞机首飞实现,及各架试验试飞机总装下线,获C首飞个人二等功。曾获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任斐,年8月生,上海航天设备制造总厂有限公司副总工艺师、研究员,长期从事航天先进材料与结构高性能数控加工、绿色加工技术及国产高端装备的研发与应用。致力于“国产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关键制造工艺”在航天领域的应用,初步实现运载火箭主体结构制造用高端装备%国产化。聚焦航天难加工结构与难加工材料的高性能五轴数控加工及绿色加工技术,在国内首次实现以隔热性能为指标的夹层结构精密测量与加工。
朱明华,年1月生,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员级高工,从事船舶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推动基于单一数字模型的船舶数字化转型,突破了船舶工艺规划与仿真、数字化制造等关键技术,先行先试5G技术、人工智能等在造船中的融合与变革。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41项,主编国家行业标准2部,发表学术论文30篇。曾获“上海领军人才”称号。
朱清,年6月生,上海微创心脉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高级副总裁,从事主动脉及外周血管产品的研发。主导开发了10个治疗主动脉及外周血管疾病的三类高风险产品,主动脉产品连续16年保持市场占有率国产第一;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支架段自动编织、覆膜支架自动缝合、高比例支架压握与安装等关键工艺技术;开发了全球首款Castor分支型胸主动脉支架、术中支架。曾获年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三)、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第四)。
吴宏磊,年4月生,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主要从事超高层建筑、减震隔震建筑、装配式建筑的设计与研发工作。研发了米以上超高层建筑巨型框架结构体系,应用于上海中心大厦;研发了组合减隔震(振)成套技术,应用于上音歌剧院等项目。在新冠疫情暴发后,主持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应急救治临时医疗用房项目的结构研发与设计工作,保证了医疗用房的顺利完工。
杨光军,年10月生,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设计科长、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负责开发双分离栅存储器,提出了一种适用于高速低功耗应用的阵列架构,获得了多项授权专利,存储单元及芯片面积达世界领先水平,实现双分离栅存储器顺利量产,目前已经累计出货近5万片。在新型存储架构上,合作开发存算一体技术,该技术利用自主研发的双分离栅存储器,通过创新的编程方式,实现了高精度的模拟计算。
谷志旺,年10月生,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教授级高工,主要从事城市更新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实践。在既有建筑结构置换、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公共建筑不停业改造、既有建筑地下空间开发、既有建筑智能监测等领域积累了大量科研成果及工程经验。完成了上海玉佛禅寺、宝庆路3号、第一百货商业中心、港汇恒隆广场、上海音乐厅、春阳里等一批城市更新工程,推动了城市更新技术的发展。
赵万良,年10月生,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主要从事惯性技术的研究。研制国内首台长寿命高精度半球谐振陀螺组合及其他多类惯性敏感器产品,支撑了多项国家重大型号任务;研制多种低成本、长寿命固体振动陀螺,支撑我国微纳遥感卫星向集群、组网等方向发展;研制型谱化、系列化星载惯性敏感器,广泛应用于高分对地观测卫星、风云气象卫星等型号中。曾获年上海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排名第一)。
赵婵娟,年10月生,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型号技术研究和装备研制工作。积累了多功能数字阵列雷达总体技术、智能抗干扰技术、行进间探测跟踪技术等多项先进技术。在型号装备领域首次采用多功能旋转相控阵雷达实现了警戒、探测、跟踪等多功能一体化,提出了高速运动车载测量系统电子稳定方案,率先实现了车载型号雷达行进间稳定搜索跟踪飞行试验,填补了我国高速车载行进间多功能雷达的空白。
展益彬,年8月生,上海卓然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创新板块总经理、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炉管耐热钢材料研发技术。创新性开发新型稀土耐热钢材料,有效延长了裂解炉的运行周期,形成了石化炉管耐热合金材料基于寿命的成套制备技术;开发建立了首条耐热钢炉管离心铸造自动化生产线,通过全流程信息系统实现炉管制造智能化。开发了智能化乙烯裂解炉,实现乙烯生产过程全流程数据的互联互通及智能控制。
后台回复“投稿”,分享您和您的团队的科研成果及先进见解!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zyzz/13660.html
- 上一篇文章: 肿瘤专家告诉你肿瘤标志物的临床意义
- 下一篇文章: 备孕二胎宝妈体检时查出的警愦觉聋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