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移植术后自体肾癌1例



  《中国医药指南》年1月第14卷第1期报道肾移植术后自体肾癌1例,摘要如下:

患者资料

  肾移植患者1例,男性,61岁,年2月因肾小球肾炎,尿毒症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服用泼尼松+吗替麦考酚酯片并定期进行门诊随访。

  患者于年7月门诊B超检查发现左肾占位,医院住院进一步CT检查示左肾体积增大、形态不规则、密度不均匀,符合左肾占位性病变。全麻下行后腹腔镜下左肾根治性切除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后继续服用泼尼松+吗替麦考酚酯片。术后肾功能正常,恢复良好,术后病理报告示(左肾根治切除标本)肾透明细胞癌,核Ⅰ级,肾门处脉管切缘阴性,肾外周包膜未见癌侵犯。术后随访3个月,肾功能维持正常,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及原处转移。

讨 论 

  发病率:

  本文统计数据显示肾移植术后肾癌发生率0.02%~1.47%,总体发生率0.14%,跟一般人群比较高23倍,较国外报道的15倍还高。

  发病机制与危险因素:

  肾移植术后长期强力免疫抑制剂治疗导致机体免疫力受损,特别是细胞免疫处于抑制状态,机体的免疫监视水平底下,不能及时清楚癌变细胞,导致机体发生恶性肿瘤的机会增大。肾移植术后使用免疫抑制剂超过10年,宿主发生恶性肿瘤的风险明显增高。他克莫司与环孢素A同为钙调神经抑制剂,可以上调转化生长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肿瘤的浸润、转移及复发。据研究报道环孢素A还有直接致癌作用,并且使用计量有关,正常剂量环孢素A较低剂量环孢素致癌风险增大。而西罗莫司作为新型的免疫抑制剂,具有抗肿瘤效应。

  此外,患者之前所患的尿毒症、糖尿病等也降低宿主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这些因素均增加肾移植患者肾癌等恶性肿瘤的发病率。有研究表明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随着透析时间的延长发生获得性肾囊性病变(ACKD)的机会升高,获得性肾囊性病变是肾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使用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增加肾移植术后肾癌发病率。周颖等发现服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史患者中肾癌多发生在原肾上而移植肾没有出现肿瘤,认为有服含马兜铃酸成分中药史是导致马兜铃酸肾病患者继发肿瘤的主要原因,但患者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也可能增加患者继发肿瘤的风险。李健等根据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于临床使用特点,认为含有马兜铃酸的药物跟北方泌尿系统肿瘤的高发病率有关。

  年Marcen等和年Kauffman等对肾移植后恶性肿瘤患者资料分析后显示,老年和男性是肾移植后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本文男女比例为1.23∶1,跟国外研究一致。

  随访与诊断:

  本研究显示移植到宿主肾癌诊断时间2.5~个月,平均时间46个月。大多数患者被诊断时没有任何症状,在体检过程中被发现,少部分有血尿,腹部包块临床表现,李文刚等研究发现18例肾移植术后肾癌患者中5例患者出现血尿,1例有阳性体征,5例经B超检查后进一步确诊。因此肾移植术后长期随访及定期检查尿液化验及泌尿系B检查,以便早期发现肾脏肿瘤。

  治疗:

  肾移植术后新发自体肾癌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可选为腹腔镜下根治性肾癌切除术或开放根治性肾癌切除术。肾移植术后肾癌患者预后较好,肾癌术后5年生存率80%以上,这跟大多数肾移植术后肾癌患者肿瘤体积小、病理分级早、肿瘤分化较好有关。

  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是否需要调整:

  器官移植患者发生恶性肿瘤后免疫抑制剂的剂量是否需要调整存在争议。国外报道除非肿瘤转移,局限性肾癌无需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国内免疫抑制剂使用剂量偏大,肾移植术后发生肾癌时患者处于免疫抑制状态,所以适当减少免疫抑制剂剂量是合理的,但是国内没有免疫抑制剂减量标准,有报道将环孢素A用量减至原用量1/4~1/2,可做参考。

详细内容请阅读木库木江·吾布力海日等《肾移植术后自体肾癌1例报道及文献荟萃研究》 

(《中国医药指南》年1月第14卷第1期)。









































北京中科医院曝光
北京看白癜风哪个医院专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zyzz/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