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老人临终前最需要的是什么
北京最大荨麻疹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595950.html
以下文章来源:人民网,作者:莫小米。
临终关怀以下是原文:
宋丹丹老师的这一条微博,不知感动了多少人。
可能我们都经历过家人的逝世,也都能体会作为最亲密的人,想在对方离开前给予最大关怀的那份心情。
然而大多数人对于人的临终认识还存在很多误区,我们分享一篇文章,希望从医学的角度告诉大家临终的过程,让大家能有所了解,帮助家人和自己坦然面对。
愿每一个生命的离去,都能温暖安详。
人们关于临终的认识普遍有很多误区,应该好好普及,不要给亲人带来不必要的痛苦!
一个遭遇车祸的22岁男性被送进了监护室,此时的他生命垂危,几乎不能说话。
然后,在长达3个小时的时间里,医院不允许家人进入病房看望这个随时会告别人生的亲人,在随后的时间里,也只允许一个亲人每隔2小时进去看望5分钟。
在漫长的等待中,沮丧的女友只好回家了,父母也抵不住身心疲惫睡着了,直到护士通知他们病人已身亡时才惊醒过来。由于痛惜没能在最后时刻与亲人见上一面,说上几句告别的话,家属的悲痛骤然升温……这还算不上残忍。在最后的日子里,病人常常得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待遇”:一是过度治疗。有些病人甚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仍在接受创伤性的治疗。
另一个极端是治疗不足,也就是说,病人受到的痛苦和不适直到死亡也没有得到充分的解脱。
那么,生命在最后的几周、几天、几小时里到底处于什么样的状态?一个人在临近死亡时,体内出现了什么变化?在想什么?需要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怎样做才能给生命以舒适、宁静甚至美丽的终结?
临终期一般为10-14天(有时候可以短到24小时)。在这一阶段,医生的工作应该从“帮助病人恢复健康”转向“减轻痛苦”。
临终病人常处于脱水状态,吞咽出现困难,周围循环的血液量锐减,所以病人的皮肤又湿又冷,摸上去凉凉的。
你不要以为病人是因为冷,需要加盖被褥以保温。相反,即使只给他们的手脚加盖一点点重量的被褥,绝大多数临终病人都会觉得太重,觉得无法忍受。呼吸衰竭使临终病人喘气困难,给予氧气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他们已失去了利用氧气的能力,此时给他们供氧无法减轻这种“呼吸饥饿”。
正确的做法是:打开窗户和风扇,给病床周围留出足够的空间。另外,使用吗啡或其他有类似鸦片制剂的合成麻醉剂是减轻病人喘气困难和焦虑的最好办法。
当吞咽困难使病人无法进食和饮水时,有些家属会想到用胃管喂食物和水,但濒死的人常常不会感到饥饿。
相反,脱水的缺乏营养的状态造成血液内的酮体积聚,从而产生一种止痛药的效应,使病人有一种异常欢欣感。这时即使给病人灌输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这种异常的欣快感。(注:医院协商,也要倾听医师的观点)
而且,此时给病人喂食还会造成呕吐、食物进入气管造成窒息、一些癌症病人不配合而痛苦挣扎等后果,使病人无法安静地走向死亡。静脉输液虽然能解决陷入谵妄状态病人的脱水问题,但同时带给病人的是水肿、恶心和疼痛。
在生命的最后阶段,甚至在死前三个月之久,不少病人与别人的交流减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增多了。不要以为这是拒绝亲人的关爱,这是濒死的人的一种需要:离开外在世界,与心灵对话。
一项对个晚期癌症病人的调查显示:死前一周,有56%的病人是清醒的,44%嗜睡,但没有一个处于无法交流的昏迷状态。
但当进入死前最后6小时,清醒者仅占8%,42%处于嗜睡状态,一般人昏迷。所以,家属应抓紧与病人交流的合适时刻,不要等到最后而措手不及。
随着死亡的临近,病人的口腔肌肉变得松弛,呼吸时,积聚在喉部或肺部的分泌物会发出咯咯的响声,医学上称为“死亡咆哮声”,使人听了很不舒服。
但此时用吸引器吸痰常常会失败,并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应将病人的身体翻向一侧,头枕的高一些,或用药物减少呼吸道分泌。濒死的人在呼吸时还常常发出呜咽声或喉鸣声,不过病人并不一定有痛苦,此时可用一些止痛剂,使他能继续与家属交谈或安安静静地走向死亡。记住,没有证据表明缓解疼痛的药物会促使死亡。听觉是最后消失的感觉,所以,不想让病人听到的话即便在最后也不该随便说出口。
这几天,我一再地说,我一再地想——为什么,为什么直到现在,我才读到了这篇文章。现在是什么意思?现在是,我的父母已先后去世,而一直到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我没有和这篇文章相遇,所以在无知中铸成大错。
所有的误解都基于一个前提,我们和临终者已经无法沟通,我们至亲的亲人已经无法讲出他们的心愿和需求,我们只好一意孤行。而本来只需要一点点起码的医学常识,事情并不复杂。
我想起我抓着父亲的手,他像山泉一样凉。我命令弟弟说:爸爸冷,快拿毯子!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冷,只是因为循环的血液量锐减,皮肤才变得又湿又冷。而此时在他的感觉中,他的身体正在变轻,渐渐地漂浮、飞升……这时哪怕是一条丝巾,都会让他感觉到无法忍受的重压,更何况一条毯子!
我想起直到父亲咽气,医生才拔下了连接在他身体上的所有的管子,输气管、输液管、心电图仪……同时我们觉得他几天几夜没进水进食,总是试图做些哪怕是完全徒劳的尝试。
母亲清早送来现榨的西瓜汁,装在有刻度的婴儿奶瓶里,我们姐弟每天都在交流着爸爸今天到底喝了多少水。现在才知道,他其实并不饿。那时候,他已从病痛中解脱出来,天很蓝风很轻,树很绿花很艳,鸟在鸣水在流,就像艺术、宗教中描述的那样……
这时,哪怕给病人输注一点点葡萄糖,都会抵消那种异常的欣快感,都会在他美丽的归途上,横出刀枪棍棒。
父亲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在最后谵妄状态中,却忽然变得喋喋不休,而且是满口的家乡话。我担心他离我而去,我想喊住他,他毫不理会。
现在才知道,那个时辰,他与外界的交流少了,心灵深处的活动却异常活跃,也许青春,也许童趣,好戏正在一幕幕地上演。我怎可无端打断他,将他拖回惨痛现实?
我应该做的,只是静静地守着他,千万千万不要走开。临终者昏迷再深,也会有片刻的清醒,大概就是民间传说的回光返照吧,这时候,他必要找他最牵肠挂肚的人,不能让他失望而去。
我还记得父亲此生表达的最后愿望,是要拔去他鼻子上的氧气管。可是我们两个不孝子女是怎样地违拗了他的意愿啊,我和弟弟一人一边强按住他的手,直到他的手彻底绵软。
现在才知道,对于临终者,最大的仁慈和人道是避免不适当的、创伤性的治疗。不分青红皂白地“不惜一切代价”抢救,是多么的愚蠢和残忍!
父亲走了。医生下了定论,护士过来作了最后的处理。一旁看热闹的病人和家属说:儿子、女儿都在,快哭,快喊几声嘛。
可不知为什么,我竟然一点也哭喊不出来,弟弟也执拗地沉默着。现在才知道,听觉是人最后消失的感觉,爸爸没有听到我们的哭泣,不知道他是高兴还是难过?
生和死都是自然现象,这我明白。只是现在才知道,自然竟然把生命的最后时光安排得这样有人情味,这样合理,这样好,这样的----自然而然,是人自作聪明的横加干涉,死亡的过程才变得痛苦而又漫长。一天上午。我突然发现我对面的同事泪流满面,一个50多岁的男人的失态让我诧异。忙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看了上面的文章想起了他母亲临终前情形,他说就像上文描述的那样,觉得母亲冷了给她穿保暖的衣服,盖厚厚的被子,觉得母亲几天没有进食,不停给她输液,他母亲想回家,医院。他自认为尽了孝心,可是没想到给她带来莫大的痛苦。
人总是要死的,带着轻松、美丽踏进另一个世界,一定会走得更好。
现在,我读到了这篇文章。我要保留着它直到最后的时光,如果有可能,我要求我的孩子照此办理,任我的灵魂作最后的欣快飞翔。
生命的最后岁月韩非补充建议:不要在老人临终前后哭哭啼啼,人的“第八识”正在经历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分离体验,此时不能受到任何打搅,它需要静静的陪伴自己的那份哀伤,而后哀伤才能转化,而后才能意识到去路在何方;反之若听到亲人们哭哭啼啼,反而会增加它的执着心,致使放不下这个,放不下那个,这样对生命的再一次循环将会带来严峻的挑战。这个和宗教毫无关系,也不需要引入宗教的知识来解释,依靠维识心理学,中观心理学,儒家心学,荣格分析心理学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西方宗门文化中所谓的最后的审判,延伸之意之一便是:临终前的念头是否清净-决定了“地狱”或“天国”的道途。东方佛家净土宗里也十分讲究临终前的念头,如果还能够抱持正念或法喜,天堂或乐土已经临在,反之地狱之火已经熊熊升起,业力之轮终将碾压我们。(注:业力就是各种行为所对应的作用力,都累积着。分析心理学已经证实,这是真实不虚的,可以依靠正能量/正气来弥补或调和)
从后现代心理学角度而言,所谓的“地狱”并非一个有形的世界,它就是一种意识的觉受,量子物理学早已经证实人的“识种”是不灭的,所以至于有没有地狱或天堂就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关键是知道应该播下怎样的种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因果定律是存在的,而且是宇宙第一定律,不可不察也!
如果对您而言,未来家族里有老人去世,那么在往生后的一个半月内,最好为老人做一些祈祷或功德祝福。抛开民俗宗教的观点,这仅仅只是孝悌的表现,仅仅只是一份祝福,会很为难么?
不少东方哲学都在启蒙世人,打个譬喻,临终后的人如同重返出生前的混沌黑暗状态,无依无靠,非常可怜,家族成员的祝福与阴德回向会是一股强大的暖流与能量。(注:量子物理学可以解释,或许过两天发一篇此类科普文章)
如果这个都做不到,医院里所谓的哭哭啼啼全部都是假惺惺的!!晓得么??
拿我自己来说。因为一些特殊情况,分隔两地,我从小记忆中就没有见过我的外祖父与外祖母,与奶奶(早逝),一次都没有见过。当我明白很多人生道理时,多想穿越一次时空,以现在所掌握的人生见地去陪伴他们走完最后的5分钟,或许他们还能够在临终前感受生命的意义,以及在中阴身中适当减少一些迷惘,抑或减少对未来去路的恐惧......我料想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岁月,一定是受到了非常多的打搅(农村人几乎都不懂一些真正的哲学,迷信的做法倒是成堆)(注:临终关怀这方面西藏同胞做的比汉族人士要好,要科学。他们长期受到藏密正法的熏陶,几乎每个人都有信仰,知道该如何回应。)
在我6岁,7岁的儿时记忆中,好像三天两头就会听到村子里的一个集体礼堂中播放着为死者哀嚎的录音带,那种假惺惺的凄凉感,实在令人头皮发麻。对于死者而言,最后的生命时光也无法获得清净,很显然这是非常糟糕的做法。
去年末,我父亲的大表哥离逝,记得在离逝前他们的家属坚持化疗与放疗,十多天无法进食,最终身体更加虚脱(皮包骨),我去看望他的时候,他还能够开玩笑:小张,抓紧机会,再生一个;心理咨询事业有前景......好好干...
我听到的时候,心情很复杂:佩服老人的达观心态。
生前他是一位知名的律师,面目慈祥,估计也是我爷爷兄弟姐妹家族后代中知识水平最高的。由于临终前过度的创伤治疗与放射性治疗造成老人体力更加透支,而后突然间就离逝了。我很遗憾的是,那天由于看望的亲人过多,挤满了病房,我无法与他单独交谈更长时间,当时我甚至想要用藏密里的中阴超度法(在耳边告诉他一些话,有助于识种的过度期),但是苦于担心被来看望的子孙们的不理解或误解,没能实施。
(补充:儒家中一些人士也讲过家人过世后49天内要守孝,其实核心就是祝福与回向,而不是增加牵挂。在古老佛家里就叫“超度”。超度就是:超越三维空间与时间障碍的祝福与回向,根据量子纠缠原理,这份祝福是会被接受到的。)目前,临终关怀在台湾与香港地区普及的比较好,一些心理学家都在推广普及这方面的社会意义。
简言之,观察过临终老人的,总是会影响我们的人生观,总是会适当修正我们青年朋友们的烦恼观:人生无常,虚度光阴,是谓可惜。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一:子欲孝,而亲不在;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二:人到中年还未解除与父母之间
的情感隔离;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三:家族中没有一个人能够在临终前
悟到生命的真谛;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四:家族中几乎都是凡夫俗子,没有几个是已经开发出一定慧根或善根的;
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之五:直到进入晚年,才领悟到长期人格修炼的重要性。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在老人意识清醒的时候,温和的询问老人:
您此生有没有什么遗憾,是我现在可以为您做的?
(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量力而行)
老人带着一份正在弥补中的心愿离开地球,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好的加持。信不信,由您决定!
人生就是这样,你看不到来路,你也看不到去路,如果伤悲恐惧有用,那么智者也会这么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kdhhu.com/zyzz/13822.html
- 上一篇文章: 临终关怀走好人生每一阶段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